[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隔音板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02502.9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44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孙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隔音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隔音板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身结构中,位于车身前部A柱加强板与侧围外板形成了较大的空腔。当翼子板与侧围外板分缝位于A柱前方时,该空腔直接与外部相通,严重影响了车内噪声水平,并且不利于零件防腐,目前使用隔音板对该空腔进行封堵已经成为业内的广泛共识。
由于受焊装侧围外板上件的限制,传统的A柱隔音板使用EPDM(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发泡材料,采用挤出成型的加工方法、制作成条状等厚隔音板粘贴于侧围外板上。但由于EPDM发泡过程无导向,等厚隔音板发泡后在异形空腔内容易溢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隔音板,该隔音板的膨胀片在受热膨胀后只能向四周延伸,显著降低了车内噪音,提升了用户的乘车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隔音板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隔音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间隔开;膨胀片,所述膨胀片夹设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固定在一起,在所述膨胀片受热后,所述膨胀片朝向四周膨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隔音板,通过将膨胀片夹设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使得膨胀片在受热膨胀后只能向四周延伸,隔音板可以完全地隔绝A柱加强板和侧围外板形成的空腔与外界空间,进而显著降低了车内噪音,提升了用户的乘车感受。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隔音板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卡扣,所述膨胀片和所述第二挡板上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卡扣依次穿过所述膨胀片的安装孔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安装孔并卡设在所述第二挡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卡扣包括:第一本体部和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为两个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自由端,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朝向所述第一挡板延伸且在靠近所述第一挡板的方向上彼此远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卡扣与所述第一挡板正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卡扣,所述第二安装卡扣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安装卡扣包括:第二本体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为两个且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安本体部的自由端,两个所述第二卡接部朝向所述第一挡板延伸且在靠近所述第一挡板的方向上彼此远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安装卡扣平行于所述第一挡板所在的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膨胀片上形成有定位卡槽,所述定位卡槽适于与所述第二本体部配合以实现所述膨胀片与所述第一挡板的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膨胀片为EVA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隔音板,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的隔音板,因此该车辆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车厢内的噪音能够得到降低,且维修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音板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音板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音板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音板与A柱加强板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音板、A柱加强板和侧围外板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音板、A柱加强板和侧围外板配合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隔音板100,
第一挡板110,第一安装卡扣111,第一本体部111a,第一卡接部111b,第二安装卡扣112,第二本体部112a,第二卡接部112b,
第二挡板120,
膨胀片130,定位卡槽101,
A柱加强板200,侧围外板300。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025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泄压阀格栅、衣帽架总成及汽车
- 下一篇:一种线束收紧机构及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