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束电磁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91058.5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03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庆顺;李明哲;李鹏;郭建伟;陈宠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上哲筑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02 | 分类号: | H05B6/02 |
代理公司: | 沈阳圣群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21221 | 代理人: | 张立新 |
地址: | 110141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束 电磁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集束电磁热管,它适用于流体介质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专利号为ZL201510967891.2,公开了一种电磁热管,他是一种线性管状电磁感应发热装置,它不同于现有的电磁感应加热用螺旋线圈结构,它是利用线性管状线圈结构实现感应加热。其优点在于电热转换效率较高、转换热能通利用率较高,且电磁热管的金属导磁体即是发热体又是屏蔽体,有利于屏蔽感应加热过程产生的电磁辐射。这种结构的电磁热管的金属导磁体内部为单匝线圈,构成加热器的电磁热管数量较多,电磁热管与管板通过焊接方式联接,焊接点较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束电磁热管,他具有转换效率高、单位功率密度大、热量分布均匀的特点;并具有双重屏蔽功能,对外部无电磁辐射,可以减少加热器电磁热管使用数量,减少焊接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集束电磁热管,其结构如下:左管板和右管板上开设有集束管孔和电磁热管孔,左管板和右管板上对应的集束管孔和电磁热管孔沿管板厚度方向中心重合,集束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集束管孔中,集束管水平放置,集束管内设置同心的第二绝缘层;金属导磁体的两端水平的穿入对应的电磁热管孔中,金属导磁体内部设有同心的第一绝缘层,载流导体沿一支金属导磁体的第一绝缘层内孔轴线方向穿入从集束管的第二绝缘层内穿出,再从另一只相邻的金属导磁体的第一绝缘层内穿入从集束管的第二绝缘层内穿出,依次缠绕,集束管内的多股载流导体穿入方向一致。
上述的集束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管板和右管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上述的金属导磁体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管板和右管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
上述的集束管孔位于左管板和右管板的中心位置。
上述的载流导体为铜导线。
上述的金属导磁体和集束管为不锈钢材料。
上述的第一绝缘层沿金属导磁体长度方向布置,第二绝缘层沿集束管长度方向布置。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集束电磁热管是一种新型加热电感,在电磁热管内穿入一匝线圈,在集束管内同方向穿入多匝线圈。工作时载流导体通入交变电流,在载流导体周围的产生交变电磁场,金属导磁体和集束管在其交变电磁场内,因切割磁力线产生感生电动势,产生涡流电流,把电能转化为焦耳热。
本实用新型的集束电磁热管的电磁热管的数量比现有的单匝电磁热管数量少,减少管板与热管之间的焊接点,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焊接质量。
本实用新型载流导体通入交变电流后,在载流导体周围产生的交变电磁场被约束在金属导磁体和集束管内部,并由金属导磁体和集束管切割磁力线,产生感生电动势,进而产生涡流焦耳热,并沿金属导磁体和集束管的径向向外传导。金属导磁体和集束管既是发热体,也是电磁场的屏蔽体,具有发热和屏蔽的双重作用。
本实用新型集束电磁热管由主要多支电磁热管和集束管构成,通过左、右管板联接为一个整体,构成等电位体,能有效屏蔽感生电动势产生的电磁辐射。
本实用新型的集束电磁热管接入超音频电源,在电磁热管上产生超音频振动,加热介质中的杂质不易附着在发热元件金属导磁体上;加热水时不在发热元件金属导磁体上结垢,通有效保证热管与加热介质之间的热传递,充分保证设备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多匝电磁热管,比现有单匝电磁热管换热面积小20~80%,加热介质升温快。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集束电磁热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集束电磁热管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左管板和右管板的结构示意图。
1、左管板, 3、右管板,4、接线端子,5、金属导磁体,6、第一绝缘层,7、载流导体, 8、集束管,9、第二绝缘层,10、集束管孔,11、电磁热管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下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一目了然,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上哲筑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上哲筑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910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