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皮革磨边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7869.8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4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席斌;高雅琴;李维红;王有娟;陈轩;杨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4B11/00 | 分类号: | C14B11/00;C14B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9 | 代理人: | 高玉滨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皮革 磨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皮革加工工具,具体指一种适用于手工打磨较薄皮革的皮革磨边棒。
背景技术
在皮革的后续加工阶段,磨边对整个成品的美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高档皮革成品。皮匠常常会使用皮革磨边棒来打磨皮革的边缘部位,让皮革制品的边缘部位更加光滑美观。现有的皮革磨边棒结构设计简单,仅在圆棒侧面开设若干环状弧形槽,使用时皮匠需要手握圆棒,将皮革边缘部位卡在弧形槽内,上油后来回打磨;不仅打磨效率低,而且在打磨一些较薄的皮革时,磨边棒很容易使此类皮革发生弯曲变形,影响打磨的效果。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适合打磨较薄皮革的新型皮革磨边棒,以防止皮革打磨时易发生弯曲变形,以及打磨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皮革磨边棒,解决了现有磨边棒在打磨较薄皮革时易使皮革发生弯曲变形的问题,且能显著提高手工打磨皮革的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皮革磨边棒,包括圆柱形的棒体,所述棒体的圆周面设有一圈截面呈圆弧形的打磨凹槽,棒体两端开设有中心孔,中心孔内插装有插轴,插轴轴端通过连杆连接有平板状的夹板,所述两夹板的板面相向对称设置,且两夹板末端无限接近但不接触,用于夹持皮革。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两夹板末端间的距离不超过1mm。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连杆与插轴为活动可拆装连接,连杆与夹板为一体式结构设计。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中心孔为正六边形的通孔,中心孔内插装有正六棱柱形的插轴。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棒体采用油茶木制造。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插轴、连杆、夹板均由不锈钢制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皮革磨边棒两侧增设夹板,通过两夹板夹持住边缘内侧的皮革面,能有效避免皮革面受力,解决了现有磨边棒在打磨皮革时皮革易发生弯曲变形的问题,尤其适用于打磨较薄的皮革;能减少现有皮革磨边棒来回打磨的次数,显著提高了打磨效率;结构简单、合理,操作便捷,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皮革磨边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皮革磨边棒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皮革磨边棒中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棒体,2-插轴,3-夹板,4-打磨凹槽,5-中心孔,6-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效果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3所示,一种皮革磨边棒,包括圆柱形的棒体1,所述棒体1的圆周面设有一圈截面呈圆弧形的打磨凹槽4,使用时,可将皮革制品的边缘部位卡在打磨凹槽4内,皮革上油后利用棒体1来回进行打磨加工;棒体1两端开设有正六边形的中心孔5,中心孔5内插装有正六棱柱形的插轴2,插轴2轴端通过连杆6连接有平板状的夹板3,所述连杆6与插轴2为活动可拆装连接,连杆6与夹板3为固接的一体式结构设计;所述两夹板3的板面相向对称设置,且两夹板末端无限接近但不接触,两夹板3末端间的距离不超过1mm,以便用于夹持住较薄的皮革;在皮革边缘打磨过程中,边缘内侧的皮革通过两夹板夹持支撑,在一定范围内能避免皮革面受力,从而解决了现有磨边棒在打磨较薄皮革时易使皮革发生弯曲变形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棒体1采用硬度大、摩擦系数大的油茶木制造,打磨皮革的效果良好,效率高。插轴2、连杆6、夹板3均由不锈钢制造,坚固耐用,耐腐蚀性好。
本案中的皮革磨边棒在使用时,可通过两夹板3夹持住皮革,再将皮革制品的边缘部位卡在棒体1的打磨凹槽4内,并在皮革上涂抹护理油后,便可利用棒体1摩擦皮革,进行打磨加工;通过两夹板3夹持住边缘内侧的皮革面,可有效防止皮革打磨时发生弯曲变形,且提高了打磨的效率。从插轴2上拆除两连杆6后,便可以将插轴2从棒体1的中心孔5内拔出,以便换个方位再插入插轴2,使两夹板3位于棒体1的不同方位,以便棒体1的打磨凹槽4均匀打磨受力,防止一边磨损严重导致棒体1提早失效;本皮革磨边棒尤其适合在打磨较薄的皮革时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并不会局限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所做出的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78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