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感温空调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0971.5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09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赵云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02;F24F13/28;F24F13/22;B08B3/02 |
代理公司: | 江苏银创律师事务所32242 | 代理人: | 王纪营 |
地址: | 21117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感温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目前空调均为感温空调,同时其结构上设有进风和出风口,实现室内只能循环控制,且将温度探头设置在进风口处,但是空调内机在制冷过程中,其内部温度低于外部温度,造成温度检测有误差。
在使用的过程中进风口的滤网会过滤室内空气,避免灰尘等污染物黏附到内部的蒸发器表面,腐蚀其管道,同时影响其工作效率。
长时间使用后,滤网上回堆积满灰尘,而这样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还会产生异味,并且影响进风,因此需要定期拆卸下来进行清洗,但是人工拆卸工作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冲洗空气滤网功能的感温空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感温空调,包括空气滤网、集水槽、内机壳体、调风栅板、出风通道、微型水泵、涡轮风机、蒸发器、红外温度传感器、蓄冷器和喷管,所述内机壳体的正面下方开设与出风通 道一端连接的出风口,出风通道的另一端安装有涡轮风机,通过涡轮风机产生向排外放的气流,实现冷风的输出,内机壳体的顶部开设进风口,用于内部气流循环,所述出风通道连接出风口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调风栅板;所述内机壳体的内部设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上方设有蓄冷器;所述内机壳体的正面外侧镶嵌安装红外温度传感器,红外温度传感器的感测端朝向内机壳体的外部,同时红外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连接空调内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进风口的下方设有空气滤网,空气滤网的尺寸大于进风口的尺寸,所述空气滤网倾斜设置,且空气滤网的最低的一边设置在内机壳体内壁固定连接的集水槽中;内机壳体的内底部设置微型水泵,微型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喷管的一端,喷管位于空气滤网的最高点,且喷管的另一端朝向空气滤网的最低点。
在上述的感温空调中,所述空调内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微型水泵和涡轮风机,实现风速调节控制和冲洗控制。
在上述的感温空调中,所述蓄冷器为铝合金线材焊接而成的网状结构。
在上述的感温空调中,所述喷管固定连接在内机壳体顶部的卡扣上。
在上述的感温空调中,所述微型水泵的输入端与内机壳体的内底部之间设置有供水流动的间隙。
在上述的感温空调中,所述集水槽的一端连接集污盒的顶部,而集污盒的底部设有排污管。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感温空调的优点在于:通过冷凝水冲洗顶部进风口的空气滤网,实现滤网的清洁,同时能够为进风进行第一次冷却,也增加了进风的湿度,与之后的蓄能器二次冷却,以及蒸发器第三次冷却配合,提高制冷效率;本实用能够降低清洗的难度,提高滤网的使用周期,更加方便;本实用直接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直接测量室内温度,检测准确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感温空调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感温空调的正面局部剖视图;
图3是感温空调的感温原理模块图。
图中,空气滤网1、集水槽2、内机壳体3、调风栅板4、出风通道5、微型水泵6、涡轮风机7、蒸发器8、蓄冷器9、喷管10、进风口11、集污盒12、排污管13、红外温度传感器14、空调内机控制模块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感温空调,包括空气滤网1、集水槽2、内机壳体3、调风栅板4、出风通道5、微型水泵6、涡轮风机7、蒸发器8、蓄冷器9、喷管10、进风口11、集污盒12、排污管13、红外温度传感器14和空调内机控制模块15,所述内机壳体3的正面下方开设与出风通道5一端连接的出风口,出风通道5的另一端安装有涡轮风机7,通过涡轮风机7产生向排外放的气流,实现冷风的输出,内机壳体3的顶部开设进风口11,用于内部气流循环,所述出风通道5连接出风口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有调风栅板4,实现输出风向的调节;所述内机壳体3的内部设有蒸发器8,蒸发器8通过与空调外机连接实现制冷功能(此为感温空调的现有结构,本实用不做赘述);
所述蒸发器8的上方设有蓄冷器9,蓄冷器9在蒸发器8的作用下能够快速冷却到极低的温度,蓄冷器9为铝合金线材焊接而成的网状结构,从而实现冷 能的存储,使得上方进入的空气先通过蓄冷器9降温后,再经过蒸发器8降温,保证制冷效率最大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09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