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电解生物强化法处理炼油废碱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64010.5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83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文;周集体;许传坤;冯青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高新***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解 生物 强化 处理 炼油 废碱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化工危废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电解生物强化法处理炼油废碱液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在油、气产品的净化提纯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废碱液,这些废碱液表现出高COD、高硫化物、高盐的特征。常规的处理方法有焚烧法、催化氧化法、湿式氧化法等,由于存在二次污染、设备投资高、运行费用高、占地面积大等潜在不利因素,使得工程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炼油废碱液处理装置,主要单元包含微电解预处理设备,垂直折流生物处理反应器(VTBR),其中生物处理反应器VTBR是装置核心。生物强化技术是随着工业废水处理难度增大而出现,该技术是通过分析废水中的污染物组成,筛选、驯化得到适合降解特定污染物的特效微生物菌群,并根据其共性和特性配制适合快速生长的微生物营养液,保证在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快速降解特定污染物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
一种微电解生物强化法处理炼油废碱液装置,包括废碱液储罐1、微电解装置2、营养液储罐3、电解出水储罐4、VTBR厌氧塔6、VTBR好氧塔7、好氧出水储罐8和气体吸收塔9;
废碱液储罐1的出水口经计量泵连接微电解装置2的入水口,微电解装置2的出水口、营养液储罐3出水口均与电解出水储罐4的入水口连接,电解出水储罐4的出水口连接VTBR厌氧塔6下部的入水口,VTBR厌氧塔6上部的出水口连接VTBR好氧塔7下部的入水口,VTBR好氧塔7上设空气进气口5,VTBR好氧塔7上部的出水口与好氧出水储罐8上部的入水口相连,定期排放;
废碱液储罐1、微电解装置2、电解出水储罐4和好氧出水储罐8的上端均设有出气口,四个出气口均通过引风机与气体吸收塔9下端的入气口相连,气体在气体吸收塔9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利用微电解装置,通过添加优选后的特定介质填料,实现填料吸附和羟基自由基的氧化同步进行,达到去除恶臭味,以及链状大分子、环状有毒有害物质的断链破环过程,提高废碱液的可生化性。
(2)生化过程采用厌氧和好氧串联组合模式,保证在密闭的一体化设备中不再产生二次恶臭气体污染,厌氧产生气体通过好氧过程彻底氧化处理,其余气体通过气体吸收装置处理后达标排放。
(3)相比于其他炼化废碱液处理设备,该装置在常温常压下运行,对设备的机械强度要求较低,运行过程安全,操作方便;各段处理过程中再无其他污染物质产生;设备紧凑,空间利用率高,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廉,运行状态安全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微电解生物强化法处理炼油废碱液装置示意图。
图中:1废碱液储罐;2微电解装置;3营养液储罐;4电解出水储罐;
5空气进气口;6VTBR厌氧塔;7VTBR好氧塔;8好氧出水储罐;
9气体吸收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微电解生物强化法处理炼油废碱液装置,包括废碱液储罐1、微电解装置2、营养液储罐3、电解出水储罐4、VTBR厌氧塔6、VTBR好氧塔7、好氧出水储罐8和气体吸收塔9;
废碱液储罐1的出水口经计量泵连接微电解装置2的入水口,微电解装置2的出水口、营养液储罐3出水口均与电解出水储罐4的入水口连接,电解出水储罐4的出水口连接VTBR厌氧塔6下部的入水口,VTBR厌氧塔6上部的出水口连接VTBR好氧塔7下部的入水口,VTBR好氧塔7上设空气进气口5,VTBR好氧塔7上部的出水口与好氧出水储罐8上部的入水口相连,定期排放;
废碱液储罐1、微电解装置2、电解出水储罐4和好氧出水储罐8的上端均设有出气口,四个出气口均通过引风机与气体吸收塔9下端的入气口相连,气体在气体吸收塔9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640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