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创通道下椎间盘髓核及终板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56556.6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35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军;晏怡果;徐世隆;梁振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世医堂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32 | 分类号: | A61B17/32;A61B17/9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肖军;赵东明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椎间盘 处理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创通道下椎间盘髓核及终板处理系统,包括:工作杆,工作杆的一端设置有一具有弹性的切割部,另一端具有一把手;套管,套设在工作杆上,切割部可跟随工作杆收纳于套管内。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在伸入微创通道时切割部收纳于套管内,套管的外径小于微创通道,可以顺利进入,在到达设定位置时,将套管后移使得工作杆的切割部伸出套管,由于切割部具有弹性,切割部伸出套管后扩张,旋转工作杆,利用切割部对椎间终板进行清理,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完美适用于微创通道下的椎间盘髓核及终板处理,在不改变原有微创通道的前提下良好的完成清理工作,结构简单巧妙,非常实用,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创通道下椎间盘髓核及终板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脊柱融合手术适用于自腰椎L2到骶骨S1间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对他们进行腰椎间的椎体融合手术,并以自身骨或异体骨加以填充,在脊柱融合手术中需要用到椎间融合器,在微创手术中,需要在植入椎间融合器前刮除椎间终板的组织,直至上下椎体表面出血,为椎体的融合提供血供,现有的刮除处理系统不太适用于微创手术,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创通道下椎间盘髓核及终板处理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创通道下椎间盘髓核及终板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创通道下椎间盘髓核及终板处理系统,包括:
工作杆,工作杆的一端设置有一具有弹性的切割部,另一端具有一把手;
套管,套设在工作杆上,切割部可跟随工作杆收纳于套管内。
所述切割部设置为一具有弹性的金属片,金属片的两端皆与工作杆连接形成环状,金属片跟随工作杆移出套管后向两侧同时扩张。
所述切割部包括若干具有弹性的金属条,金属条的一端皆与工作杆连接,另一端呈发散状分布。
所述把手呈球状或椭球状,所述把手上设置有防滑凹陷。
所述把手呈杆状,把手与工作杆垂直设置。
所述套管靠近把手的端部设置有一环形凸起。
所述金属片采用不锈钢材料。
所述金属条一端固定在一安装块上,所述工作杆上对应安装块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块位于安装孔内,并通过一锁定杆横向穿插安装块和安装孔以固定。
所述切割部设置为一具有弹性的金属片,金属片的两端皆与工作杆连接形成环状,金属片跟随工作杆移出套管后向一侧扩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在伸入微创通道时切割部收纳于套管内,套管的外径小于微创通道,可以顺利进入,在到达设定位置时,将套管后移使得工作杆的切割部伸出套管,由于切割部具有弹性,切割部伸出套管后扩张,旋转工作杆,利用切割部对椎间终板进行清理,可见本实用新型可完美适用于微创通道下的椎间盘髓核及终板处理,在不改变原有微创通道的前提下良好的完成清理工作,结构简单巧妙,非常实用,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世医堂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世医堂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565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易于调节的玻璃打孔用支撑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层名片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