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器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47912.8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817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基;马肖明;朱永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而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G02B6/4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英属开曼***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连接器改良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片状支撑端子的连接器,如SFP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时科技的进步,数据的高速传输为连接器的普遍需求,特别在一些传输速率高达4.5Gbps以上的连接器,如SFP、SFP+、QSFP等高速的光纤连接器中,在这些连接器中,已经采用插入连接器壳体的端子组件,而非压合在壳体内的单个端子,这些端子组件通常以片状的形式形成。
例如,中国台湾公告第I410000号「具有2件式壳体的连接器」实用新型专利案,该实用新型专利案中,公开一种薄片状针座所组成的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中,是将壳体一分为二,形成有一两件式组合的壳体,用以包覆薄片状针座。
然而,薄片状针座是由每一针座支撑第一和第二端子,而壳体上具有第一卡收容槽与第二卡收容槽,且每一第一端子具有收容在第一卡收容槽内的接触部,每一第二端子具有收容在第二卡收容槽内的接触部,这些接触部皆由针座朝向绝缘壳体的第一段的方向延伸出针座外部,而绝缘壳体的第一段其内部设置有一中空内部,当这些薄片状针座与壳体的第一段进行组装时,这些凸设于薄片状针座前缘的接触部,必先进入中空内部中,再插置于第一卡收容槽与第二卡收容槽内。
然而,当这些接触部进入中空内部后,并无法由外部绝缘壳体的第一段的外部观测这些接触部是否确实的进入第一卡收容槽或第二卡收容槽内,导致在组装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接触部与壳体的不慎碰撞,致使这些端子的接触部无法有效地进入这些收容槽内,进而造成端子的损坏或连接器的短路。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组装过程中确认端子的接触部能确实插入收容槽内的一种连接器,以提升连接器组装合格率的连接器改良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改良结构,包含一前壳体,具有一背壁以及分别由背壁向前延伸所形成的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一后壳体,其上具有一收纳部,与所述前壳体的背壁组合成一收纳空间;以及一端子模块,其安装于所述收纳空间内,所述端子模块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端子与多个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插设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的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插设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接触部,且所述端子模块的前缘与所述前壳体的背壁相互抵靠。
从而,当端子模块与前壳体组合时,能够确实的观察所述接触部插入收容槽时的状态,组装过程中造成接触部的变形,以提升连接器组装时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解时的平面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平面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端子模块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后壳体的平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连接器
20前壳体
21前壁
22背壁
23第一收容槽
24第二收容槽
25卡插入槽
26端子插入口
27凸起部
28前插槽
30后壳体
31顶壁
32侧壁
33后壁
34收纳部
35后插槽
36嵌合槽
40端子模块
41片状端子座
411 第一片状端子座
412 第二片状端子座
42第一端子
43第二端子
44接触部
45凹设部
46前固定片
47后固定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0改良包含有一前壳体20、一后壳体30以及一端子模块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而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而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479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纤切断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度数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