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起动机电磁开关的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45948.2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94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鸿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02 | 分类号: | H01H50/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钱成岑 |
地址: | 61319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起动机 电磁 开关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起动机领域,特别是一种起动机电磁开关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起动机包括电枢、与电枢连接的电磁开关,通过拨叉与电磁开关相连接的驱动齿轮。当起动机通电后,电磁开关通过拨叉拨动驱动齿轮移动,使驱动齿轮与汽车发动机的飞轮齿环啮合,电磁开关通过动、静触头使电枢通电,电枢带动驱动齿轮旋转,从而将汽车发动机起动。更具体地说,当起动机的电磁开关通电后,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吸力,使第一动铁芯和第二动铁芯朝向静触头移动,进而带动拨叉转动使驱动齿轮与汽车发动机的飞轮齿环啮合。为了保证电磁开关内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良好,一般要求盖体的内腔为密封状态,以防止有灰尘和湿气进入而影响动触头和静触头的接触界面的良好性,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动铁芯和动触头的频繁撞击,会导致壳体和盖体之间的连接界面产生间隙,导致灰尘和湿气进入盖体内,电磁开关时而出现接触不良现象,进而影响了电磁开关的工作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种起动机电磁开关的密封结构,通过设置环形槽和弹性密封圈,可有效阻止外界灰尘和湿气进入盖体内,进而解决电磁开关接触不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起动机电磁开关的密封结构,包括壳体,封盖在壳体开口上的盖体,其特征在于,盖体与壳体相配合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连接端的外边缘设有环形槽,盖体与壳体相连接的界面设有弹性密封圈,盖体和壳体通过弹性密封圈密封固定。
由于上述结构的设置,环形槽的作用不同于螺纹槽,其不仅比螺纹槽的尺寸要大,而且主要是用于容纳外界侵入的灰尘和湿气,当有灰尘和湿气进入时,灰尘和湿气掠过环形槽的槽壁,其携带的大部分的灰尘颗粒和水汽会沉积在环形槽的槽壁上,进而起到了净化的作用;弹性密封圈主要是用来缓冲吸收壳体和盖体之间的机械振动,以及动铁芯和动触头带来的冲击,减小其产生的间隙,同时,由于弹性密封圈的密封作用,能够隔离大部分的灰尘和湿气,配合环形槽的作用,可有效阻止外界灰尘和湿气进入盖体内,进而解决电磁开关接触不良的问题,提高了电磁开关的工作稳定性。
为了提高密封固定效果,盖体的连接端为Z形结构,壳体的开口边缘向内折叠形成L形结构的扣合部,扣合部将弹性密封圈压紧在连接端Z形结构外侧的转角处,并通过扣合的方式将壳体和盖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形槽的作用,环形槽设于连接端Z形结构的最外侧面处,连接端Z形结构的最外侧面的宽度尺寸不小于盖体的厚度尺寸,环形槽的深度尺寸不大于连接端Z形结构的最外侧面与盖体外侧面的直径之差。
作为优选,连接端Z形结构的最外侧面的宽度尺寸不超过盖体厚度尺寸的3倍,环形槽的宽度为连接端Z形结构的最外侧面的宽度的1/3-2/3。
作为优选,弹性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其宽度尺寸不小于连接端Z形结构的最外侧面与盖体外侧面的直径之差的1.2倍。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环形槽和弹性密封圈,可有效阻止外界灰尘和湿气进入盖体内,进而解决了电磁开关接触不良的问题,提高了电磁开关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起动机的电磁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壳体,101为扣合部,2为盖体,201为连接端,3为环形槽,4为弹性密封圈,5为动铁芯,6为动触头,7为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起动机电磁开关的密封结构,包括壳体1,封盖在壳体1开口上的盖体2,盖体2与壳体1相配合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201,盖体2的另一端密封连接有静触头7,连接端201的外边缘设有环形槽3,盖体2与壳体1相连接的界面设有弹性密封圈4,盖体2和壳体1通过弹性密封圈4密封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鸿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鸿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459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