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实验室废液收集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10555.8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06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左家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左家瑞 |
主分类号: | C02F1/66 | 分类号: | C02F1/66;B01D53/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0 山东省临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验室 废液 收集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废液收集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液,废液中含有不少有毒有害物质,这些废液通常是用容量比较大的玻璃瓶或塑料瓶盛装的,就是普通的储液器皿,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而废液如果直接排放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对操作人员身体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实验后的废液处理非常重要。
目前常规的处理是将废液酸碱度调至中性后再排放,在中和过程中,反应复杂,并且往往会产生各种气体及沉淀物。这些中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由于这些气体的化学性能各异,甚至有些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或者有毒有害,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
中和反应一般会放出大量热量,使得废液收集装置温度较高,易存在安全隐患,且温度高导致废气更易排出。现有的化学实验废液处理装置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害物质处理不彻底,且不带有处理这些废气的功能,这些不明有害气体逸出到实验室的空气中,轻者影响环境,危害健康,严重的会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引发职业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验室废液收集处理装置,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可将废液中和后产生的废气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后排放,保证了化学实验室的空气质量,废液处理彻底,自动化程度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实验室废液收集处理装置,包括废液槽、酸罐和碱罐,所述废液槽通过酸液管道与所述酸罐连接,所述废液槽通过碱液管道与所述碱罐连接;所述废液槽设有废液进口、排气口和排液口,所述排气口连接排气管道,所述排液口连接排液管道;所述废液槽通过所述排气管道依次连接第一洗气罐、第二洗气罐和活性炭吸附塔,所述活性炭吸附塔设有出气口;所述废液槽通过所述排液管道依次连接固液分离器和滤液器;所述废液槽外部设有冷凝水腔,所述冷凝水腔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废液槽内设有监测废液酸碱度的酸度计;所述酸液管道、碱液管道、排液管道、进水管与出水管上均设有电磁阀;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酸度计、电磁阀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优选的,所述废液槽底部设有磁力搅拌器,所述废液槽内设有转子,所述磁力搅拌器带动所述转子转动。
优选的,所述磁力搅拌器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优选的,所述废液槽内设有监测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优选的,所述废液槽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优选的,所述废液槽内废液入口处设有过滤网,在废液处理前进行初步过滤,将废液中的杂质过滤掉,提高下一步废液处理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表现在:废液中和处理后产生的废气通过第一洗气罐、第二洗气罐和活性炭吸附塔的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减少有害气体的污染,提高空气质量;通过冷凝水腔可对废液槽进行降温处理,避免温度过高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废液槽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液满时可传递信号给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可实现废液中和处理的自动化,防止废液溢出,提高废液处理效率;磁力搅拌装置可使中和处理更均匀,避免中和反应不彻底;废液处理完后经过固液分离器与滤液器后再排出,可将处理中产生的沉淀过滤除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验室废液收集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废液槽、2-酸罐、3-碱罐、4-酸液管道、5-碱液管道、6-废液进口、7-排气管道、8-排液管道、9-第一洗气罐、10-第二洗气罐、11-活性炭吸附塔、12-出气口、13-固液分离器、14-滤液器、15-冷凝水腔、16-进水管、17-出水管、18-酸度计、19-电磁阀、20-磁力搅拌器、21-转子、22-温度传感器、23-液位传感器、24-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左家瑞,未经左家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05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