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注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8427.6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08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卜志强;邓志强;李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耿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7/32 | 分类号: | F16N7/3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71132 河南省洛阳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注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叶轮湿喷机的润滑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注油器。
背景技术
自动化的机械设备都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机器成本相当高,特别是为企业单独设计和制造的。这类机器的针对性强,可以替代大量人工进行作业,所以企业工程人员或者用户都会对这一类机器保持相当高的利用率,甚至长期保持24小时不间断运行,想以最快的速度来回收对机器投资的一个软性收益。而润滑系统对一个机器的使用寿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例如叶轮湿喷机的润滑系统中配合使用的注油器,需要泵不断工作才能保证不间断的润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注油器,其与叶轮喷湿机的高压气管配合,在不使用泵的情况下保证注油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注油器,包括注油器本体和与叶轮喷湿机连接的高压气管,注油器本体内设有密闭的润滑油腔,它还包括通气管、油管和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润滑油腔内,且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高压气管连通;通气管的进气口与高压气管部分连通,通气管的出气口与润滑油腔连通;油管的进油口与润滑油腔连通,油管的出油口与单向阀的进口控制连接;当油管内通入润滑油时,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当油管停止通入润滑油时,单向阀处于闭合状态。
所述单向阀包括竖向设置的阀芯和与该阀芯配合的阀座,阀芯与阀座浮动连接;当阀芯处于低位时,单向阀处于闭合状态;当阀芯处于高位时,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
所述阀芯为圆锥体结构。
所述高压气管沿横向密封穿过注油器本体,所述润滑油腔环绕所述高压气管设置。
所述单向阀的出口位于高压气管的上部;所述通气管的进气口位于高压气管的上侧;所述油管的进油口位于高压气管的下侧。
所述通气管螺旋环绕所述高压气管设置,通气管的进气口位于高压气管内部,且通气管的进气口朝向高压气管的进气方向。
所述油管螺旋环绕所述高压气管的轴线设置。
所述注油器本体上设有用于补充润滑油的注油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与叶轮喷湿机的高压气管配合,利用叶轮湿喷机工作时的高压空气,在不使用泵的情况下保证注油效果。高压气管内的高压空气通过通气管进入注油器的润滑油腔内,使润滑油腔内的压强增大,润滑油经油管导至单向阀处,并使单向阀打开,润滑油进入高压气管后与高压气体混合形成油雾,进入湿喷机各个气孔,对孔起到良好的润滑效果,防止混凝土阻塞气孔。
本实用新型安装方便、操作简便、注油简单,相比现有住油器,其润滑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有了显著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注油器,包括注油器本体1和与叶轮喷湿机连接的高压气管2,注油器本体1内设有密闭的润滑油腔3,它还包括通气管4、油管5和单向阀6,单向阀6设置在润滑油腔3内,且单向阀的出口位于高压气管2的上部并与所述高压气管2连通;通气管4的进气口与高压气管2部分连通,通气管4的出气口与润滑油腔3连通;油管5的进油口与润滑油3腔连通,油管5的出油口与单向阀的进口控制连接;当油管5内通入润滑油时,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当油管5停止通入润滑油时,单向阀处于闭合状态。
本实施例中,单向阀具体设置如下:单向阀包括竖向设置的阀芯31和与该阀芯31配合的阀座32,阀芯31为圆锥体结构,阀芯31与阀座32浮动连接;当阀芯31处于低位时,单向阀处于闭合状态;当阀芯31处于高位时,单向阀处于打开状态。
进一步,为了便于注油器本体1、通气管4和油管5安装布置及保证注油效果,所述高压气管2沿横向密封穿过注油器本体1,所述润滑油腔3环绕所述高压气管2设置。通气管4螺旋环绕所述高压气管2设置,通气管4的进气口位于高压气管2内部,且通气管4的进气口朝向高压气管2的进气方向。油管5螺旋环绕所述高压气管2的轴线设置。
而且,通气管4的进气口位于高压气管2的上侧,油管5的进油口位于高压气管2的下侧,便于将润滑油腔3内的润滑油更好压至油管5内,并避免润滑油回流。
注油器本体1上设有用于补充润滑油的注油座6。注油器本体1的润滑油腔3内还设置有加强筋板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耿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洛阳耿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84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时虚拟现实加速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线切割机整体附加张力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