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8951.7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40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刁奇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21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4021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检测 巨细 病毒 pp65 抗原 电化学 免疫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 PP65抗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背景技术
人巨细胞病毒(HCMV)为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具有潜伏一活化的生物学特征,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HCMV可被激活产生严重病变。感染HCMV后,抵抗力强的人可彻底清除病毒,抵抗力差的人群不能完全清除病毒而处于活动期,或病毒处于免疫逃逸状态,在体内潜伏起来,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又会重新激活,处于活动状态。
目前检测HCMV的方法有:①检测HCMV抗体(I鲥)的方法,如ELISA法、蛋白芯片法。②检测HCMV抗原法(如PP65抗原):间接荧光免疫法。③检测HCMVDNA的方法:荧光定量PCR法。
检测抗体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①HCMV感染后经过数周才产生IgM,且在病毒清除后较长时间内多会存在于体内,因此存在窗口期,且不能判断是否为活动性感染;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的新生儿、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者)及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产生IgM能力都很弱,因此易导致假阴性。故IgM检测对HCMV感染的旱期诊断意义不大。②体内含有内风湿因子,及其他病毒感染多可能与固相抗人IgM发生非特异性吸附,导致假阳性,如此时提高标本的稀释度虽可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但同时又降低了实验灵敏度。③不能进行定量检测,不能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间接荧光免疫法的缺点是:只能定性检测,不能定量检测,且操作繁琐。荧光定量PCR法,虽有灵敏、特异性高、可以定量的优点,但实验条件要求高、成本高、费时,不宜在基层单位推广。国内外至今没有一种即时定量检测HCMV感染的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及时定量的检测巨细胞病毒的传感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 PP65抗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包括电极、电极修饰膜、巨细胞病毒抗体层以及辣根过氧化物酶层,所述电极修饰膜粘附在电极表面,所述巨细胞病毒抗体层粘附在电极修饰膜上,所述辣根过氧化物酶粘附在狙细胞病毒抗体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修饰膜包括若干纳米复合材料层以及若干纳米金-硫堇层,所述纳米复合材料层和纳米金-硫堇层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复合材料层和若干纳米金-硫堇层均为三层。
进一步的,巨细胞病毒抗体为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单克隆抗体。
进一步的,所述电极为丝网印刷电极。
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不受样品浓度的影响,无需对样品进行纯化等预处理,操作简单,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用于对巨细胞病毒抗原进行快速定量检测,且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等技术参数均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极的制备流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包括电极1、电极修饰膜和巨细胞病毒抗体层,所述电极修饰膜粘附在电极1表面,所述巨细胞病毒抗体层设在电极修饰膜上。
如图1所示,所述电极1为丝网印刷电极,其包括PVC基板11、碳工作电极12、参比电极13、碳对电极14、绝缘层15和三根导电轨道16。先将所述三根导电轨道16均固定在PVC基板11上,然后依次将碳对电极14、碳工作电极12和参比电极13固定在PVC基板 11上,且所述碳对电极14、碳工作电极12和参比电极13对应三个导电轨道16与其电性连接;所述碳工作电极12位于碳对电极14和参比电极13之间。其次,在三根导电轨道16上铺设所述绝缘层15,且部分导电轨道16的长度大于绝缘层15的长度;所述导电轨道16 比绝缘层15长0.6cm。所述碳工作电极12呈圆盘状;所述碳工作电极12的直径为3mm。
如图2所示,用于检测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未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89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自锁的超声造影剂的双排推注装置
- 下一篇:注射器手自一体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