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功率灯泡驱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4802.3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3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朱玮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玮翔 |
主分类号: | H05B39/02 | 分类号: | H05B3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经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功率 灯泡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控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灯泡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灯泡,通过电能而发光发热的照明源,由亨利·戈培尔发明(爱迪生实际上是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即发明了实用性强的白炽灯,而灯泡早在1854年就出现了)。“照明用器具”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灯泡最常见的功能是照明。伴随社会的发展,对灯泡的利用也起着不同的变化,最初可能是为了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灯泡的使用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有了“汽车、美化环境、装饰”等等不同用途的功能性用灯。现有技术中,对于大功率的灯泡,往往功耗较大,在瞬间启动时,对灯丝影响较大,而且温度急剧升高对灯泡的材质具有影响,降低使用寿命,现有技术的驱动电路种类繁多,功能各有优劣,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大功率灯泡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由电池、开关、第一电阻至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二极管、时基集成芯片、光耦器、双向可控硅和灯泡组成,所述电池为6V、第一电阻为720Ω、第二电阻为300Ω、第三电阻为1kΩ、第四电阻为10kΩ、第一电容为0.1uf、第二电容为0.01uf、二极管型号为IN4001、时基集成芯片型号为NE555、光耦器型号为TLP112A、双向可控硅型号为MCR100-6/0.8A/400V、灯泡为100-500W灯泡;
所述电池的正极同时与时基集成芯片的第四引脚、第八引脚和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与开关的第一端连接,开关的第二端同时与光耦器内发光管的负极、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一引脚和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三引脚与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光耦器内发光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七引脚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同时与时基集成芯片的第二引脚、第六引脚和第二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光耦器内感光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光耦器内感光管的第二端与双向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一端与交流电源的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灯泡的第一端连接,灯泡的第二端与交流电源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大功率灯泡驱动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时基集成芯片为核心元件,同时配合光耦器光控,以低压控制高压,操作安全,应用范围逛,控制启动速度稳定,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电池E、开关K、第一电阻R1至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二极管D、时基集成芯片IC1、光耦器IC2、双向可控硅SCR和灯泡EL组成,所述电池E为6V、第一电阻R1为720Ω、第二电阻R2为300Ω、第三电阻R3为1kΩ、第四电阻R4为10kΩ、第一电容C1为0.1uf、第二电容C2为0.01uf、二极管D型号为IN4001、时基集成芯片IC1型号为NE555、光耦器IC2型号为TLP112A、双向可控硅SCR型号为MCR100-6/0.8A/400V、灯泡EL为100-500W灯泡;
所述电池E的正极同时与时基集成芯片IC1的第四引脚、第八引脚和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池E的负极与开关K的第一端连接,开关K的第二端同时与光耦器IC2内发光管的负极、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时基集成芯片IC1的第一引脚和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三引脚与二极管D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的负极同时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光耦器IC2内发光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和时基集成芯片IC的第七引脚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同时与时基集成芯片IC1的第二引脚、第六引脚和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光耦器IC2内感光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光耦器IC2内感光管的第二端与双向可控硅SCR的控制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第一端与交流电源AC的一端连接,双向可控硅SCR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和灯泡EL的第一端连接,灯泡EL的第二端与交流电源AC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玮翔,未经朱玮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48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公路隧道的LED灯控制系统
- 下一篇:柔性电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