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1628.7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2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唐金峰;李平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国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02 | 分类号: | F16K31/02;F16K27/04;F16K11/065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气 流量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随着新型燃气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燃气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传统燃气具的控气装置一般为手动控制装置,在使用燃气具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手动调节燃气的进气量,难以保证了进气的时间以及准确性,从而导致燃气具的加热温度或加热时间不准,影响燃气具的使用效果。并且有些燃气具由于使用者的误操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并且由于燃气具的控气装置的调节范围较小,导致加热的温度范围也较小,适用的环境限制较大。
综上所述,目前的燃气具的控气装置存在调节准确性不高,安全性差以及调节范围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以自动开启阀门,电动控制阀门的大小,从而控制进气量,实现自动控制代替手动控制,提高了调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且采用多部件配合控制进气量,有效增大了控制范围。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阀体、进气控制组件以及流量调节组件,阀体开设有一条形空腔,条形空腔的一端为圆形空腔,条形空腔的另一端为非圆形空腔,圆形空腔底部开设有一个及以上出气孔,且一出气孔分别对应一出气通道并连通,非圆形空腔底部开设有第一进气孔,且第一进气孔与一进气通道连通;
其中,进气控制组件包括作用端和驱动端,驱动端可拆卸的设置于阀体上,作用端设置于进气通道内;
流量调节组件包括驱动装置、固定部件以及可动部件,驱动装置可拆卸的设置于阀体上,且驱动装置的驱动轴垂直设置于圆形空腔的中心,圆形空腔内的驱动轴上沿圆形空腔底部向外的方向依次套设有可动部件和固定部件,且固定部件上开设有一第二进气孔,且在固定部件贴合可动部件的一侧开设有一变截面的弧形第一通气槽,且第一通气槽的最大截面处与第二进气孔连通,在可动部件上开设有一第三进气孔,且在可动部件背离固定部件的一侧开设有一弧形第二通气槽,且第三进气孔连通于第二通气槽。
上述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其中,第一通气槽的变截面沿同一方向变化,从最大截面处沿弧形的设置方向逐渐减小。
上述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其中,固定部件的截面为圆形,可动部件截面同样呈圆形设置,且固定部件与可动部件同圆心。
上述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其中,第二通气槽所在弧形的长度大于一个及以上出气孔之间所在弧形的长度。
上述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其中,阀体上且位于条形空腔上部设置有封盖,封盖与阀体通过螺纹连接,且阀体与封盖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上述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其中,固定部件背离可动部件的一侧与封盖之间设置有压紧弹簧,且压紧弹簧的一端抵靠在固定部件上,压紧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封盖上。
上述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其中,进气控制组件为截止阀组件。
上述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其中,进气通道背离第一进气孔的一端套设有“O”型圈。
上述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其中,可动部件套设于驱动轴上的孔为矩形孔;或固定部件套设于驱动轴上的孔为圆孔。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1、直接将进气通道与外部出气设备和阀体的条形空腔连通,有效缩短了进气通道的长度,降低了成本;2、在进气通道上设置“O”型圈,提高了连接的密封性,且能适应密封面不平的情况;3、设置截止阀组件控制进气通道的启闭,结构更简单,更易实现启闭控制;4、设置变截面的第一通气槽,并配合可动部件上的第三进气孔,实现气体流量的调节,调节更加准确;5、设置等截面额第二通气槽,并与阀体上的出气孔配合,且通过驱动装置带动可动部件旋转,从而实现分别调节进入出气孔中气体的量,有效扩大了调节范围;6、设置截止阀组件和驱动器,可实现自动控制阀的启闭与调节,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气流量控制阀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纸需提供白底黑边的线条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阀体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可动部件与固定部件的装配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可动部件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可动部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固定部件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国精密机电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国精密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16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