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电汽车智能充电自动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65429.5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054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苏啸宇;苏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智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7F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汽车 智能 自动识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汽车智能充电自动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主要应用插电充电方式(另外还有无线充电方式等)。插电充电方式需要驾驶者通过人工操作,将充电桩的充电插头插到充电车辆的受电插头上。
在做充电操作时,驾驶者需将充电车辆停靠在充电桩附近。首先,取来充电桩上的充电插头,打开充电插头的外盖,然后打开充电车辆充电插口的外盖、内盖,通过人力将充电插头插入充电车辆上的受电插头,实现充电插头与受电插头的物理连接。然后,通过例如手机APP或IC卡等多种电子方式,识别充电车辆的身份(以满足充电权限条件,或充电付款条件等)。在符合充电权限或付款条件的前提下,充电桩的控制系统给予该充电插头充电权限,接通充电插头的电路,触发充电插头与受电插头之间的电连接(使电能由充电桩的充电插头通过充电车辆的受电插头输入充电车辆的储电装置)。
这种充电连接结构,使用者在操作时,需要分别实现物理连接、身份确认,充电启动等动作,操作动作烦琐,便利性较差。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充电汽车智能充电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刷子,实现的目的之一是能够使充电操作的物理连接与身份识别同步完成,简化充电作业的步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充电汽车智能充电自动识别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用于安装充电汽车的受电插座。
其中,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受电插座一侧形成有容置充电桩的充电插头的容腔;所述壳体在所述容腔内还设置有标签阅读器;所述充电插头的外侧设有识别标签;当所述充电插头处于插入所述受电插座的工作位置时,所述标签阅读器与所述识别标签的位置对应。
优选的,所述识别标签为RFID标签,所述标签阅读器是RFID标签阅读器。
优选的,所述RFID标签的电力由所述RFID标签内部所附电源提供或由所述RFID标签阅读器送出的无线电波所提供。
优选的,所述识别标签为IC卡芯片,所述标签阅读器是IC卡读卡器。
优选的,所述识别标签为NFC标签,所述标签阅读器是NFC标签扫描器。
优选的,还包括车载通讯模块;所述车载通讯模块与云端数据管理系统信号连接;所述车载通讯模块用于向所述云端数据管理系统发送预设的车辆身份信息及所述标签阅读器采集的当前识别标签的信息。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容腔内还设置有用于识别所述充电插头位置状态的光电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应用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充电操作的物理连接(即充电插头与受电插座的连接)、身份识别(即充电汽车的充电权限、费用信息等)同步完成,即简化了充电作业的动作步骤,又改善了充电作业的信息安全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实用新型中的车载通讯模块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汽车智能充电自动识别装置一具体实施例,至少包括了一个壳体1,壳体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充电汽车的受电插座2的插座孔21。
充电汽车智能充电自动识别装置还包括一个标签阅读器3,标签阅读器3通过信号线31与外部信号连接。壳体1在背离受电插座2的一侧,形成有容置充电桩的充电插头5的容腔11,标签阅读器3设置在该容腔11内。
充电汽车智能充电自动识别装置还包括来自充电桩的充电插头5上的识别标签4。充电桩的充电插头5的工作位置在容腔11内,充电插头5的外侧贴合有识别标签4。
识别标签4与标签阅读器3之间的数据读取为现有技术,识别标签4预制在充电插头5的外表面上。
例如,可以采用RFID技术,用RFID标签作为识别标签,此时标签阅读器是RFID标签阅读器。通过RFID标签阅读器对RFID标签进行读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智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智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654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平衡多级径向离心泵
- 下一篇:浆料输送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