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7552.2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63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军;张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清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1/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5 | 代理人: | 韩晓园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污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生物污水脱氮及污泥减量的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氮、磷元素的超标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降低外排水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严格控制其排放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之一。目前,废水脱氮的常用方法为物化法和生物法。其中,物化法,如汽提吹脱、化学沉淀、折点加氯等,流程简单、处理高效,但运行成本高。生物法主要通过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将水中的氮元素脱除,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脱氮技术。但目前,常用的生物脱氮工艺如A/O、A2/O、氧化沟、SBR工艺等,存在流程复杂、脱氮效果不稳定等缺陷,而且系统产泥量相对较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脱氮的应用。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全生物污水脱氮及污泥减量的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生物污水脱氮及污泥减量的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包括反应池、连接于所述反应池侧壁上的进水口和高于所述进水口的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包括位于所述反应池底部的污泥存储区、位于所述污泥存储区上方的曝气反应区、位于所述曝气反应区上方的尾气排放区、位于所述曝气反应区一侧并由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及反应池侧壁围设形成的沉淀区;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具有连通所述曝气反应区与所述沉淀区的通道;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曝气反应区相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沉淀区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倾斜设置呈喇叭口状或锥形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反应池为兼氧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反应池内的溶解氧浓度为0.5mg/L~1.0mg/L。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反应池内具有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还包括连通于曝气反应区的曝气装置及用于调节曝气流量的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采用较大的高径比,将多个功能单元设置于同一反应器内,简化了工艺流程,具有占地少、基建费用低、设计紧凑的特点,与普通生物技术相比,总投资大幅降低。同时,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能够实现有机物、氨氮、总氮等污染物的高效同步去除;且与全功能生化系统的组合,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生物污泥产量,与普通生化相比污泥量减少了20%以上。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实现了污泥自然回流,取消了污泥回流泵;通过低溶解氧技术将曝气氧气的溶解驱动力最大化,降低了曝气量,从而大幅降低了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100,包括反应池1、连接于所述反应池1侧壁上的进水口2和高于所述进水口2的出水口3。污水从进水口2进入反应池1进行处理后经过出水口3排出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100。
具体地,所述反应池1包括位于所述反应池1底部的污泥存储区11,位于所述污泥存储区11上方的曝气反应区12,位于所述曝气反应区12上方的尾气排放区13,位于所述曝气反应区12一侧并由第一隔板14、第二隔板15及反应池1侧壁围设形成的沉淀区16;所述第一隔板14和所述第二隔板15之间具有连通所述曝气反应区12与所述沉淀区16的通道17;所述进水口2与所述曝气反应区12相连通,所述出水口3与所述沉淀区16连通。
所述全生物脱氮及污泥减量系统100还包括连通于曝气反应区12的曝气装置(未图示)及用于调节曝气流量的调节阀;所述曝气反应池1内的溶解氧浓度为0.5mg/L~1.0mg/L。所述曝气反应池1为兼氧池,所述曝气反应区12设置于所述污泥存储器的上方;因此在处理污水时,向曝气反应区12内充入氧气,产生的尾气则经由尾气排放区13向上排放,形成的污泥向下落入污泥存储区11内,上升的尾气不会影响或搅动污泥存储区11的微生物,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厌氧生化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清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清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75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