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接线端子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156806.9 | 申请日: | 2017-0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0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 发明(设计)人: | 牛桂林;刁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精端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639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科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4 | 代理人: | 湛海耀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线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广泛应用于模块仪表中,模块仪表包括隔离式安全栅、隔离器、温度变送器、电量变送器等实现信号变送、转换等功能的模块仪表产品。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电子电气连接领域对接线端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接线端子种类繁多,大部分由绝缘塑料、金属片以及相关的固定装置组成,在现有技术的接线端子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随着电子产品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对于装配技术的要求也趋于快速、高精度化,即能够快速将端子器件准确抓取、投送并固定到诸如PCB板的接线端口处,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显然,目前的接线端子很多由人工装配完成,在操作过程中费时费力,精确度也难以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塑料外壳,所述塑料外壳内设有两个平行的横向进线通孔和两个纵向垂直的圆柱凹槽,所述圆柱凹槽垂直通过进线通孔,所述两个圆柱凹槽的底部设有一块导电片,所述圆柱凹槽内设有绞线棒,所述绞线棒上部为塑料头,下部为导电金属头,所述塑料头的一部分位于塑料外壳之外,所述塑料外壳之外的塑料头高度大于导电金属头与导电片之间的距离,所述导电金属头上设有穿线通孔。
优选的,所述导电金属头上设有若干卡线槽,所述卡线槽位于穿线通孔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塑料头上端设有十字槽。
优选的,所述穿线通孔与进线通孔的大小和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塑料头与圆柱凹槽过度配合,所述导电金属头与圆柱凹槽过盈配合。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一种接线端子,将两根待接的电线从进线通孔中穿入塑料外壳内,根据现场需要,进线通孔的设计方便同向电线或者反向电线的穿入,电线穿过绞线棒下方导电金属头上的穿线通孔,然后,操作人员使用工具通过十字槽转动绞线棒的塑料头,从而,让电线缠绕在导电金属头上的卡线槽中,再拉紧电线,让电线在导电金属头上缠绕的更紧固,缠绕好电线后,将塑料头压入圆柱凹槽内,让导电金属头与导电片接触,塑料头与圆柱凹槽过度配合从而紧固绞线棒,防止震动,让绞线棒松动出来,造成接触不良,导电金属头与圆柱凹槽的过盈配合,在绞线棒下压后,电线就会卡在圆柱凹槽内,可以防止电线松动,本实用新型方便由人工装配完成,在操作过程中省时省力,精确度也大大保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塑料外壳;2、进线通孔;3、圆柱凹槽;4、导电片;5、绞线棒;6、塑料头;7、导电金属头;8、穿线通孔;9、卡线槽;10、十字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3出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塑料外壳1,所述塑料外壳1内设有两个平行的横向进线通孔2和两个纵向垂直的圆柱凹槽3,所述圆柱凹槽3垂直通过进线通孔2,所述两个圆柱凹槽3的底部设有一块导电片4,所述圆柱凹槽3内设有绞线棒5,所述绞线棒5上部为塑料头6,下部为导电金属头7,所述塑料头6的一部分位于塑料外壳1之外,所述塑料外壳1之外的塑料头6高度大于导电金属头7与导电片4之间的距离,所述导电金属头7上设有穿线通孔8。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金属头7上设有若干卡线槽9,所述卡线槽9位于穿线通孔8的两侧,在旋转绞线棒5时,方便电线缠绕在卡线槽9内,不容易轻易松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塑料头6上端设有十字槽10,方便操作人员用工具将绞线棒5旋转,让电线缠绕在卡线槽9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穿线通孔8与进线通孔2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方便电线从穿线通孔8内穿过。
本实施例中,所述塑料头6与圆柱凹槽3过度配合,所述导电金属头7与圆柱凹槽3过盈配合,可以紧固绞线棒5,防止震动,让绞线棒5松动出来,造成接触不良,在绞线棒5下压后,电线就会卡在圆柱凹槽3内,可以防止电线松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精端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精端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68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WIFI可视门铃(WD608)
- 下一篇:门铃(F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