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枢纽结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54621.4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5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邱士玮;江宗儒;邱杨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1/10 | 分类号: | F16C11/10;G06F1/16;H05K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枢纽 结构 应用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枢纽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枢纽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可折叠式的电子装置,例如掀盖式移动电话或笔记本电脑等,其主要是在两个机体(如键盘及屏幕)之间通过枢纽结构连接,使两个机体能够相对旋摆作动以彼此展开或盖合。
已知的枢纽结构大多会组装一止挡件,以使两个机体相对开启至一角度时能够获得止挡定位。但是,目前的止挡件一般是通过在一板件冲压一止挡凸部以止挡枢纽结构的转轴。然而,随着电子装置的轻薄化发展,板件的厚度也不断地缩减,导致止挡凸部的厚度受到局限而造成止挡面积与强度大幅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枢纽结构包括基板、轴套以及转轴。基板的表面包括有止挡区。轴套连接于基板的侧边。转轴可旋转地枢设于轴套,转轴包括轴杆与凸设于轴杆外周的限位块。其中,当转轴相对于轴套旋转一预设角度时,转轴的限位块抵靠于基板表面的止挡区。
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以及上述枢纽结构。其中枢纽结构的基板连接于第一机体,枢纽结构的的转轴连接于第二机体。
藉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枢纽结构的转轴在相对于轴套旋转一预设角度时,转轴的限位块是直接抵靠于基板表面,而能获得较大的止挡面积与止挡强度。此外,枢纽结构不需额外增加止挡用的板件,达到简化工艺与节省成本。
关于本实用新型涉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它的优点与功效,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枢纽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枢纽结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枢纽结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盖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开启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包括有第一机体11、第二机体15以及枢纽结构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可为折叠式电子装置,例如掀盖式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折叠式数字相机或办公室事务机等等。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是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在此,电子装置1的第一机体11为电脑本体,第二机体15为显示屏幕,电子装置1具有两个枢纽结构20,两个枢纽结构20分别组装于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15之间且对称设置,使第二机体15能相对于第一机体11掀开或盖合。
图2为本实用新型枢纽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枢纽结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枢纽结构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枢纽结构20可为单轴式、双轴式或一字式等轴式枢纽器。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枢纽结构20包括基板21、轴套25以及转轴30。其中轴套25呈圆筒状且连接基板21的其中一个侧边22,在一实施例中,轴套25与基板21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可将钣金件的一侧进行卷圆加工而一体形成基板21与中空状的轴套25。转轴30枢设于轴套25中而可相对于轴套25与基板21旋转。
在一实施例中,枢纽结构20的基板21与转轴30可分别组接于第一机体11与第二机体15。举例来说,如图1与图2所示,枢纽结构20的基板21可固接于第一机体11(即电脑本体),例如,基板21上可开设有锁孔215,以通过锁固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机体11中,枢纽结构20的轴杆31连接于第二机体15(即显示屏幕)邻近第一机体11的一侧。例如,转轴30可嵌设固定于第二机体15的轴接件151中,使第二机体15在相对第一机体11掀开或盖合的过程中,可同步带动转轴30相对于轴套25与基板21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546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