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计算机显示器支撑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8107.1 | 申请日: | 2017-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9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彭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M11/26 | 分类号: | F16M1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3 | 代理人: | 段秋玲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巴南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计算机 显示器 支撑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组合式计算机显示器支撑架。
背景技术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以及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的显示屏需要放置在支撑架上。目前,市场上计算机显示屏支撑架多数都是螺栓固定在一起,拆装支撑架非常不便,从而导致人们不想去拆装支撑架,从而当需要携带支撑架时,导致支撑架比较占用空间,从而不便于显示屏支撑架的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计算机显示器支撑架,解决了目前市场上计算机显示屏支撑架多数都是螺栓固定在一起,拆装支撑架非常不便,从而导致人们不想去拆装支撑架,从而当需要携带支撑架时,导致支撑架比较占用空间,从而不便于显示屏支撑架的携带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计算机显示器支撑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一个第一通孔和两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两个第二通孔之间,且两个第二通孔的内部均卡接有第一卡杆,且两个第一卡杆的顶端均固定连接有竖板,且两个竖板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正反转电机,所述正反转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底端插接在第一通孔的内部,所述螺纹柱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所述螺纹帽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卡杆,且两个第二卡杆均远离螺纹帽的一端分别卡接在两个竖板相对面均开设的第一卡槽内,所述正反转电机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且两个滑块均远离正反转电机的一端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竖板相对面均开设的滑槽内。
两个竖板的顶端均开设有第二卡槽,且两个第二卡槽的内部均设置有滑杆,且两个滑杆的顶端均与置物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竖板远离升降装置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底板对应第三通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卡槽和第三通孔的内壁均与插销的表面卡接。
优选的,所述底板底端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的形状为圆柱形。
优选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底板下表面的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
优选的,所述控制面板的输出端与输入端分别与正反转电机的输入端和蓄电池的输出端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固杆与竖板之间的夹角为三十度。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计算机显示器支撑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组合式计算机显示器支撑架,通过设置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一卡槽、第二卡槽、第三卡槽、第一卡杆、第二卡杆、滑杆、竖板、加固杆和插销的配合,当需要携带支撑架时,首先使插销从第三卡槽和第三通孔内拔出,再使第一卡杆和螺纹柱分别从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内拔出,再使两个滑杆分别与两个第二卡槽分离,从而使两个竖板可以与升降装置分离,从而使显示屏支撑架分成多个部分,从而减小了显示屏支撑架携带时所占用的空间,从而便于显示屏支撑架的携带,且拆装便捷。
(2)、该组合式计算机显示器支撑架,通过设置升降装置,使正反转电机的输出轴带动螺纹柱正转和反转,从而实现正反转电机的升高和下降,从而使正反转电机发的顶端带动置物板升高和下降,从而实现计算机显示屏升高和下降,从而可以调整显示屏的高度,从而便于人们使用计算机,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该组合式计算机显示器支撑架,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升降装置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学院,未经重庆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81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