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放电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5113.1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805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相原和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61/33 | 分类号: | H01J61/33;H01J61/07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02 | 代理人: | 温旭,郝传鑫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放电灯。
背景技术
有一种放电灯,其具备:发光部,在内部具有放电空间,并且在该放电空间封入有金属卤化物和惰性气体;一对电极,向所述放电空间的内部突出且配置成隔着预定距离而彼此对置。
这种放电灯在稳定点灯时以35W(瓦特)左右的功率点亮。
但是,近年来,出于省电的要求,力求一种在稳定点灯时以28W(瓦特)以下(例如25W(瓦特))的功率点亮的放电灯。
与以35W(瓦特)左右的功率点亮的放电灯相比,上述以低功率点亮的放电灯存在亮度变暗的问题。此时,只要提高发光部的温度,就能够提高亮度。
但是,若提高发光部的温度,则电极容易产生溅射。若电极产生溅射,则会在发光部的内壁上形成由电极成分构成的膜,从而产生“白浊”现象。若产生“白浊”现象,则在放电空间内部产生的光会被遮光,因此会出现亮度变暗的新的问题。
因此,期待开发一种以低功率点亮的放电灯且能够实现提高亮度和抑制“白浊”现象的效果的放电灯。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4289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以低功率点亮的放电灯且能够实现提高亮度和抑制“白浊”现象的效果的放电灯。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灯是在稳定点灯时以22W(瓦特)以上且28W(瓦特)以下的功率点亮的放电灯。放电灯具备:发光部,在内部具有放电空间,在该放电空间封入有金属卤化物和惰性气体;一对电极,向所述放电空间的内部突出且配置成隔着预定距离而彼此对置。所述发光部的壁厚最大的部分的壁厚尺寸是1.0mm以上且1.5mm以下。
若将封入于所述放电空间的所述惰性气体在常温(25℃)下的压力设为P(atm),将所述一对电极的前端彼此之间的距离设为L(mm),则放电灯满足以下公式:
401(mm·atm)≤8.8×L×P(mm·atm)≤500(mm·at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一种以低功率点亮的放电灯且能够实现提高亮度和抑制“白浊”现象的效果的放电灯。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例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灯100的示意图。
图中:1-内管、2-金属卤化物、5-外管、11-发光部、11a-内壁、12-密封部、32-电极、100-放电灯、101-管帽、102-管座、111-放电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灯例如可以作为用于汽车前照灯的HID(High Intensity Discharge,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并且,在放电灯为用于汽车前照灯的HID灯时,能够进行所谓的水平点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灯的用途并不限定于汽车前照灯,在此仅作为一个例子举例说明放电灯为用于汽车前照灯的HID灯时的情况。
图1是用于例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灯100的示意图。
另外,在图1中,将放电灯100安装于汽车的情况下的前方向设为前端侧、将后方向设为后端侧、将上方向设为上端侧、将下方向设为下端侧。
如图1所示,放电灯100设置有管帽101以及管座102。
管帽101设置有外管5、内管1、电极支架3、支撑线35、套管4以及金属带71。
外管5设置于内管1的外侧且设置成与内管1同芯。即,管帽101具有由外管5和内管1构成的双重管结构。外管5接合(熔敷)于内管1的圆筒部14附近。
形成于内管1和外管5之间的封闭空间中封入有气体。封入气体可以是能够介质阻挡放电的气体,封入气体例如可以是选自氖气、氩气、氙气、氮气中的一种气体,或者也可以是这些气体的混合气体。气体的封入压力例如在常温(25℃)下为0.3atm以下。另外,气体的封入压力优选在常温(25℃)下为0.1atm以下。
外管5优选由热膨胀系数接近内管1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且具有紫外线阻断性能的材料制成。外管5可以由添加有例如钛、铈、铝等的氧化物的石英玻璃制成。
内管1具有发光部11、密封部12、边界部13以及圆筒部14。发光部11、密封部12、边界部13以及圆筒部14可以形成为一体。
内管1(发光部11、密封部12、边界部13以及圆筒部14)由具有透光性和耐热性的材料制成。内管1例如可以由石英玻璃等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未经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51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