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活垃圾热解及烟尘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4573.2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14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晓玲 |
主分类号: | C10B53/00 | 分类号: | C10B53/00;B01D50/00;B01D53/0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9 | 代理人: | 李显锋 |
地址: | 2425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烟尘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活垃圾热解及烟尘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处理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破坏生产生活安全,破坏社会和谐。当今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垃圾处理的目的是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日常有生活垃圾有:(1)人类和动物的粪便,存在传染性细菌、病毒;(2)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也会产生对环境的重度污染和浅表性漫长性侵害,主要包括垃圾燃烧后的空气污染;(3)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硫化物、碳化物等物质)污染;
尽管有很多的除尘和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设施,但依然存在微量有害物质的长期排放和积淀,仍然可对地球生物造成慢性的病理伤害。但由于微量有害物质会在生物体内长期沉淀积累,导致慢性病不断加重,使病情难以确诊。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活垃圾热解及烟尘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活垃圾热解及烟尘净化装置,包括生活垃圾热解炉和烟尘净化器,所述生活垃圾热解炉由炉体外壳、内壁、隔热材料、传氧管、顶盖、观察口、烟口组成,所述炉体外壳内连接漏斗形内壁,内壁与炉体外壳间填充隔热材料,所述传氧管贯穿炉体外壳、隔热材料及内壁后与内壁内的炉内腔连通,所述观察口水平设置在相对传氧管的另一侧的炉体外壳上,并贯穿内壁,所述烟口设置在炉体的上端,并贯穿至内壁。
进一步,所述的烟尘净化器由水净化罐、喷淋室、过滤罐、吸附罐及管道组成,所述水净化罐内装有水,其一侧设有进烟口,其另一侧设有出烟口,所述进烟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烟口,所述出烟口通过第二管道连接喷淋室,喷淋室通过第三管道连接过滤罐,过滤罐通过第四管道连接吸附罐,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抽风机。
进一步,所述的传氧管由二条水平贯穿炉体外壳、隔热材料及内壁的金属管和一条竖直管组成,所述二条水平金属管分别连接在炉体的上部和下部的内壁小端。
进一步,所述的观察口处于同一水平面内设置3个,相互间距120度,所述观察口设置在炉体下侧的内壁漏斗处。
进一步,所述的喷淋室包括循环泵、喷淋管、喷淋头、臭氧罐,所述喷淋室的主体内贮有水,喷淋室外设置循环泵,循环泵的出水端通过水管连接喷淋管,喷淋管设在喷淋室的内顶部,所述喷淋管上连接有若干喷淋头,所述循环泵的进水端通过水管连接喷淋室内底部,所述臭氧罐通过管道连接喷淋室内的水中。
进一步,所述的过滤罐内填充活性碳,所述从喷淋室连接的管道连接过滤罐的进烟口,进烟口位于过滤罐的一侧下部,所述过滤罐的出烟口设在其另一侧的上部。
进一步,将生活垃圾倒入内壁的漏斗形内腔中,并闭合顶盖,从内壁的下端即出渣口进行升温生活垃圾,炉体上部、下部的传氧管及出渣口同时供给氧气进行充分热解,并且传氧管及出渣口通过炉膛及生活垃圾与烟口形成连通,从烟口排出烟气,同时生活垃圾在炉膛内热解时,其内的水分会有部分附着在热解后垃圾粉尘上,从出渣口排出,炉膛上部的垃圾受重力的影响自然下落到炉内腔的下部进行热解,还能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口观察炉内腔中生活垃圾的热解情况,另外烟气从烟口排出后通过第一管道进入到真空的水净化罐内,通过水进行一次净化,然后通过第二管道进入喷淋室内,喷淋室内的水通过臭氧罐通入臭氧,利用循环泵将喷淋室内的水抽吸进喷淋管内,由喷淋头喷洒来进行二次臭氧净化烟气,除去烟气内的异味,然后通过第三管道烟气进入到过滤罐内,通过过滤罐内的活性碳过滤烟气内的有害气体,实现三次净化,最后通过第四管道烟气进入吸附罐内,利用高压、高磁吸附烟气的微小粉尘及有害物质后,进行达标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结构简单,思路清晰,一次升温,终身热解的优点,垃圾热解充分,烟气通过净化器净化干净、无异味、无粉尘及无有害物。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生活垃圾热解及烟尘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晓玲,未经吴晓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45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续式外热热裂解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效牛油蒸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