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带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4093.6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25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任炳华;章绍兴;严绍彬;王秀成;刘龙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阮氏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147 | 分类号: | F16L9/147;F16L9/16;F16L2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带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材,特别涉及一种钢带管。
背景技术
波纹管主要包括金属波纹管、波纹膨胀节、波纹换热管、膜片膜盒和金属软管等。金属波纹管主要应用于补偿管线热变形、减震、吸收管线沉降变形等作用,广泛应用于石化、仪表、航天、化工、电力、水泥、冶金等行业。塑料等其他材质波纹管在介质输送、电力穿线、机床、家电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告号为CN20239231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带管切口封口结构,它包括聚乙烯螺旋波纹管及钢带,所述的钢带折成倒“U”型,该成倒“U”型的钢带表面涂有一层PE涂覆树脂,通过该PE涂覆树脂将聚乙烯螺旋波纹管与成倒“U”型的钢带在聚乙烯树脂加热熔融状态下完全复合熔接成一体;在该成倒“U”型的钢带的切口部位熔融有一封口。
上述专利中在聚乙烯螺旋波纹管与聚乙烯树脂之间设置钢带用于增加波纹管的结构强度,当波纹管外壁在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时,作作用力通过聚乙烯树脂传递到钢带上,并通过钢带的两侧壁传递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由于钢带的内部呈中设置,导致波纹管上对钢带没有产生直接支撑固定的作用,使得波纹管上再受到较大的作用力时,很容易发生断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带管,该钢带管能对钢带产生直接支撑的固定力,从而提升钢带管的结构强度,减少钢带发生断裂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钢带管,包括管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管体外壁的波纹结构,所述的波纹结构为中空设置,所述波纹结构的内壁设有适配于所述波纹结构截面形状的钢带,所述钢带的内部设有形状为W形的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波纹结构与所述管体的相交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用在波纹结构外壁上的作用力传导向钢带,通过钢带与加强肋之间存在的空隙对作用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被缓冲后的作用力通过钢带与加强肋之间的接触位置直接传递到加强肋,通过加强肋对钢带起到直接支撑固定作用。并通过加强肋将作用力分散性的传导向管体,升钢带管的结构强度并减少钢带出现断裂的现象。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带的内壁与所述的加强肋之间设有粘接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粘接层的设置使得钢带与加强肋之间的连接位置能实现更好的固定,从而提升钢带与加强肋之间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肋接触于所述钢带的位置为实现与所述钢带之间面接触的弧面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弧面部的设置增大加强肋与钢带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钢带上受到的作用力能更加快速传导向加强肋,通过加强肋对作用力进行共同承载,减少钢带上受到作用力的时间,从而提升钢带管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加强肋上位于两个所述弧面部之间的位置与所述的钢带之间设有加强筋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强筋板的设置进一步增大加强肋与钢带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钢带上受到的作用力能更加快速的传导向加强肋进行承载受力,提升钢带与加强肋之间的结构强度。且加强筋板的设置能对作用力进行共同承载,减少局部受力的现象。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加强肋上相对于所述弧面部的另一侧过渡有弧形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用力通过弧面部传导向加强肋,使得加强肋在靠近弧面部的位置会产生集中应力,通过弧形部的弧面形状分散作用在该位置上的作用力,使得作用力能进行更加分散性的传导,进一步提升加强肋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带的两侧延伸进所述管体的壁厚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该种设置增大钢带与管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作用在钢带上的作用能更加快速的传导向管体进行承载受力,且该种方式能使管体对钢带提供更加的支撑力,从而提升管体与钢带支架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设置为:包括扩口端与缩口端,所述缩口端的外壁设有围绕于轴心周向设置的环槽,所述的环槽内嵌设有抵触所述扩口端内壁的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密封圈的设置用于密封扩口端与缩口端,使得扩口端与缩口端之间能实现更好的密封。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圈抵触所述扩口端内壁并使所述缩口端与所述扩口端之间形成有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该种设置使得扩口端与缩口端之间能对密封圈施加形变作用力,从而实现扩口端与缩口端之间过盈配合,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扩口端外设有抱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阮氏塑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阮氏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40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