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模型眼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3006.7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1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马小力;宁宏;佐楠;刘贤杰;陈禹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G09B23/28 | 分类号: | G09B23/28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107 | 代理人: | 史力伏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教学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整屈光度、瞳孔大小和屈光间质混浊程度,便于模拟观察各类眼底疾病的电子模型眼。
背景技术
眼底检查以及检影验光,是眼科医生、验光师以及相关专业人士所必须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但是,眼底检查以及检影验光技能的掌握,需要很长的学习曲线;并且,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使用较强的光线、长时间的照射被检查者的眼底,常常由于初学者技术不够熟练,导致被检查者被强光持续刺激、异常痛苦,从而很难配合检查,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另外,由于眼底疾病众多,某些罕见疾病在临床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遇到,以往只能通过眼底图谱或照片进行教学;但这些疾病在眼底的真实表现如何,在检眼镜下的实际观察形态又是什么样,现有的医疗教学用具无法进行展示,不利于医护人员经验的累积。故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眼底检查教学用具予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调整屈光度、瞳孔大小和屈光间质混浊程度,便于模拟观察各类眼底疾病的电子模型眼。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电子模型眼包括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由圆环状主体构成,圆环状主体的内壁围合构成光圈布置腔,圆环状主体的一端设置有镜头连接端,圆环状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座连接端;连接体的光圈布置腔内设置有可调光圈,可调光圈与设置在连接体圆环状主体上的调节环相连;连接体的镜头连接端设置有变焦镜头,连接体的固定座连接端设置有调节片固定座;调节片固定座包括座体,座体的中部设置有透光通孔,透光通孔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卡槽;调节片固定座设置有定位卡槽的一端与连接体的固定座连接端相连,调节片固定座的另一端则与球形曲面屏相连,球形曲面屏的内部显像面围合构成成像区;调节片固定座的定位卡槽内设置有透明度调节片;所述变焦镜头、可调光圈、透明度调节片、以及球形曲面屏的控制端,分别与主控制器相连。
所述调节片固定座定位卡槽内设置的透明度调节片包括透明玻璃片,透明玻璃片上设置有调光薄膜。以通过对调光薄膜控制电压的调节,使透明度调节片模拟出不同屈光间质混浊状态。
所述调节片固定座定位卡槽内设置的透明度调节片,与连接体的固定座连接端之间设置有弹性垫片。以进一步调节、并固定透明度调节片的位置,同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所述设置在连接体圆环状主体上的调节环的外壁上,设置有防滑辊纹。以增加调节环表面的摩擦力,便于特殊情况时的手动调节。
所述调节片固定座一端设置的球形曲面屏为OLED球形曲面屏。以全景动态显示视网膜的各类病变。
所述连接体的圆环状主体与可移动支撑架相连。以便于该电子模型眼的移动、放置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由圆环状主体构成的连接体,圆环状主体内壁围合构成光圈布置腔,圆环状主体的一端设置镜头连接端,圆环状主体的另一端设置固定座连接端;连接体的光圈布置腔内设置可调光圈,可调光圈与设置在连接体圆环状主体上的调节环相连;变焦镜头与连接体的镜头连接端相连,调节片固定座与连接体的固定座连接端相连;调节片固定座包括座体,座体的中部设置透光通孔,透光通孔的一端设置定位卡槽;调节片固定座设置定位卡槽的一端与连接体的固定座连接端相连,调节片固定座的另一端与球形曲面屏相连;调节片固定座的定位卡槽内设置透明度调节片;主控制器分别与变焦镜头、可调光圈、透明度调节片、球形曲面屏的控制端相连的结构形式,所以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可模拟正视、远视、近视等不同的屈光状态、调整瞳孔大小,模拟轻、中、重度白内障等不同屈光间质混浊状态;并且具有类似视网膜的高仿真曲面全景显示,以及众多的眼底疾病动态图像,便于医疗教学过程中模拟观察各类眼底疾病,有助于医护人员经验的累积,减少检查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利于病情的判断和观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连接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调节片固定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原理框图。
图中序号说明:1连接体、2变焦镜头、3可调光圈、4调节环、5辊纹、6透明度调节片、7球形曲面屏、8成像区、9调节片固定座、10弹性垫片、11圆环状主体、12镜头连接端、13光圈布置腔、14固定座连接端、15内螺纹、16座体、17透光通孔、18外螺纹、19定位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30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辨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柔性指纹触控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