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智能洁身器冷热水混合连续输出水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21642.6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4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李燕;张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品冠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20 | 分类号: | F24H1/20;F24H9/18;F24H9/20;F24H9/02;A47K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3113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智能 洁身 热水 混合 连续 输出 水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洁身器,具体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洁身器冷热水混合连续输出水箱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储热式水箱容积较大,均在1L以上,较大容积的水箱制约了智能洁身器整体尺寸空间的发挥,极大的影响了智能洁身器的外观。智能洁身器只有采用连续水箱加热的方式才能保证连续温水的冲洗,提高用户体验的舒适度。
当前采用连续水箱加热方式的智能洁身器产品存在下述不足:加热功率较低,后续易出现掉温现象,体验舒适度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加热功率较高,但易容出现输出温度过高的现象,体验效果也较差;此外采用加热功率较高的方式均需设置流量计监控水流量的变化,流量计长期使用后易积累水垢而发生故障,影响产品整体使用效果;同时,为控制冷热水在水箱内的对流速度,横隔板均采用圆柱孔,但控制效果不如锥形孔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智能洁身器冷热水混合连续输出水箱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成本较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新型的智能洁身器冷热水混合连续输出水箱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蜂窝状横隔板、进水温度传感器、出水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加热管;
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连接;所述蜂窝状横隔板安装布置在上、下壳体交界处,上述横隔板上设置有流孔,每个流孔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孔;
所述加热管通过第二密封圈与下壳体相连;
所述液位传感器通过第一密封圈与上壳体相连;
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三密封圈与下壳体相连;
所述出水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三密封圈与上壳体相连;
所述上壳体上布置有出水口;所述下壳体一侧上布置有进水口。
所述上壳体、下壳体均为塑料材质,上、下壳体通过超声波焊实现无缝连接。
所述蜂窝状横隔板通过超声波焊接进行固定连接,横隔板上共计均布设置21个流孔。
所述加热管安装固定在下壳体底部;所述液位传感器安装固定在上壳体顶部;所述进水温度传感器安装固定在水箱左侧底部;所述出水温度传感器安装固定在水箱右侧顶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从进水口进冷水加热,下部的热水将自底向上的运动,上部的冷水将自顶向下的运动,从而实现冷热水的对流;通过加设蜂窝状隔板实现平稳对流、冷热均混,实现恒温热水的输出;通过在进、出水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成本较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上壳体、2-加热管、3-液位传感器、4-第一密封圈、5-第二密封圈、6-出水温度传感器、7-第三密封圈、8-下壳体、9-蜂窝状横隔板、10-出水口、11-进水口、12-进水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新型的智能洁身器冷热水混合连续输出水箱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8、蜂窝状横隔板9、进水温度传感器12、出水温度传感器6、液位传感器3、加热管2;
上壳体1、下壳体8均为塑料材质,通过超声波焊实现无缝连接,能保证水箱极高的密封性;
加热管2通过第二密封圈5与下壳体8相连,安装固定在下壳体底部,以便在底部将冷水加热,实现热水从底部、冷水从顶部有效的对流;
液位传感器3通过第一密封圈4与上壳体1相连,安装固定在上壳体顶部;
进水温度传感器12通过第三密封圈7与下壳体8相连,安装固定在水箱左侧底部,在该处位置安装更能有效的实现进水温度检测;
出水温度传感器6通过第三密封圈7与上壳体1相连,安装固定在水箱右侧顶部,在该处位置安装更能有效的实现出水水温的检测;
蜂窝状横隔板9安装布置在水箱中部,即上、下壳体交界处,通过超声波焊接进行固定连接,横隔板上共计设置21个流孔,每个流孔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孔,锥形孔能充分的使冷热水较好的对流,保证冷热水的均匀混合,若过快的对流,则冷热水来不及混合导致温度不均匀;
因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孔能分别与冷热水的特点相匹配,本技术方案中采用5mm厚的横隔板,上大下小锥形孔式因为冷水密度大,在混合交界处的出口方向限制其过快的流动;而热水密度小,通过较小孔时由于压力作用能较好的上升到上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品冠工贸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品冠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21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承压锅炉
- 下一篇:一种退浆炉内热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