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溶洞滴水收集和监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3522.1 | 申请日: | 201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8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凤 |
主分类号: | G01N1/20 | 分类号: | G01N1/20;G01N3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3523***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溶洞 滴水 收集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溶洞水滴监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溶洞滴水收集和监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岩溶地区常常因基岩在垂向的不均匀风化作用,在地质结构上形成表层岩溶带、上部包气带和下部包气带,导致岩溶水分布不均匀,往往形成“土在楼上,水在楼下”的分布格局。表层岩溶带水是岩溶山区人民生活饮水极其宝贵、有限的水资源,如何提高表层岩溶带的调蓄能力,提高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能力,是水文学者致力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洞穴形态、滴水点类型、滴水量等的差异对于研究上述热门科研内容增加了难度。其中如何收集滴水,实现高分辨率滴水监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收集滴水的装置结构复杂,并且不易固定从而使监测效率不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实用的溶洞滴水收集监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溶洞滴水收集和监测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收集溶洞滴水的装置结构复杂和监测效率不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溶洞滴水收集和监测的装置,包括过滤筛网、水滴收集盘、旋转螺母、支撑杆、吸盘、监测室、导流串链、水质监测装置、报警装置、集水槽、出水口、数据记录装置、连接杆和旋转盘,所述过滤筛网的底侧固定有水滴收集盘,且水滴收集盘的两侧均镶嵌有旋转螺母,所述旋转螺母的底端和支撑杆相连接,所述水滴收集盘的左侧下方安装有监测室,且监测室的内壁镶嵌有水质监测装置,所述水质监测装置的底侧设置有导流串链,所述监测室的右侧固定有报警装置,且报警装置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和出水口相连接,且出水口的左侧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左端镶嵌有数据记录装置,且连接杆的末端固定有旋转盘。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底端镶嵌有吸盘。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为可伸缩装置,且伸缩范围为0-50cm。
优选的,所述水滴收集盘顶端呈喇叭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流串链设置有两个,且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适用于溶洞滴水收集和监测的装置结构简单新颖,通过支撑杆的伸缩和旋转,可将其固定在地面上或者吸附在溶洞内壁上,在水滴收集盘的顶侧固定有过滤筛网,能够防止收集水滴的同时有杂物落入,且水质监测装置能够实时的对水滴的水质进行监测,并通过导流串链减缓流出速度,为监测提供充足时间,其出水口正对旋转盘的一侧,能够有效通过旋转盘一定时间内转的圈数来检测水滴的流量大小,大大提高了收集监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过滤筛网,2、水滴收集盘,3、旋转螺母,4、支撑杆,5、吸盘,6、监测室,7、导流串链,8、水质监测装置,9、报警装置,10、集水槽,11、出水口,12、数据记录装置,13、连接杆,14、旋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溶洞滴水收集和监测的装置,包括过滤筛网1、水滴收集盘2、旋转螺母3、支撑杆4、吸盘5、监测室6、导流串链7、水质监测装置8、报警装置9、集水槽10、出水口11、数据记录装置12、连接杆13和旋转盘14,过滤筛网1的底侧固定有水滴收集盘2,且水滴收集盘2的两侧均镶嵌有旋转螺母3,水滴收集盘2顶端呈喇叭状结构,从而更容易收集水滴,旋转螺母3的底端和支撑杆4相连接,支撑杆4为可伸缩装置,且伸缩范围为0-50cm,支撑杆4的底端镶嵌有吸盘5,水滴收集盘2的左侧下方安装有监测室6,且监测室6的内壁镶嵌有水质监测装置8,水质监测装置8的底侧设置有导流串链7,导流串链7设置有两个,且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将水流速度控制到最佳,监测室6的右侧固定有报警装置9,且报警装置9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槽10,集水槽10和出水口11相连接,且出水口11的左侧安装有连接杆13,连接杆13的左端镶嵌有数据记录装置12,且连接杆13的末端固定有旋转盘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凤,未经杨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35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