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8269.0 | 申请日: | 2017-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932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磊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检查井 沉降 井底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管道设施改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过程中地下管网的建设越来越密集,检查井病害一直困扰着城市道路的继续开发。尤其是在道路建成通车使用期内,高达80%的检查井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病害,检查井的病害一直影响着城市道路的使用。在检查井病害中,最为常见的是由于检查井井身沉降引起的一系列诸如路面开裂、集水管与井身错动的井体破坏、井身破坏进一步造成井周回填土不均匀破坏现象。目前对于检查井的维护主要是开挖井周一定范围内 (30-50cm)的路面进行重新回填,但这种方式不仅不能永久解决检查井沉降问题,还会造成路面整体性下降,影响道路使用和检查井的自身功能。对于破坏井体不仅需要每隔一定时间进行维修还要付出固定人力物力,修补花费巨大。
由于检查井施工以及路面施工管理不属于同源单位及施工管理混乱现象,造成井周回填土势必很难达到设计强度,而由于检查井井底面积小,无法进行打桩活动并且打桩会影响检查井下一定范围内土体的其他施工程序,如隧道施工、地铁施工、管线铺设等。因此从检查井自身结构的优化设计角度来避免检查井使用过程中的沉降值得深入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能避免在今后建成的检查井中出现类似沉降问题从而影响道路或检查井的使用,制备方便、适用范围广、安装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包括井底板、多根板底钢筋混凝土短桩、多个井底板注浆孔、检查井、多个回填区注浆孔、多条注浆体及路面结构层;所述的多根板底钢筋混凝土短桩均匀分布在所述的井底板的下端面边缘处,所述的多根板底钢筋混凝土短桩分别与所述的井底板垂直且与井底一体结构;所述的井底板水平设置在所述的检查井的底部,所述的多条注浆体及检查井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的路面结构层的路面下方,所述的多条注浆体分别沿所述的检查井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的检查井的外侧,所述的多条注浆体为单排或双排分布,且所述的多条注浆体的下端位于所述的检查井的井底下方;所述的多个回填区注浆孔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多条注浆体的上端,位于所述的路面结构层内,通过所述的多个回填区注浆孔向所述的多条注浆体内注浆;所述的多个井底板注浆孔均匀分布在所述的井底板上。
上述的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其中,所述的井底板的表面覆膜。
上述的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其中,所述的井底板的宽度比所述的检查井的井底宽度宽30-50cm,所述的井底板的厚度为100mm。
上述的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其中,所述的多根板底钢筋混凝土短桩的直径为80mm,所述的多根板底钢筋混凝土短桩长度为 800-1000mm。
上述的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其中,所述的多个井底板注浆孔的孔径为100-500mm,并贯穿所述的井底板。
上述的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其中,所述的多条注浆体的加固范围为距离所述的检查井井周30-50cm的回填区,所述的多条注浆体的深度为所述的检查井的深度加上200-300mm。
上述的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其中,所述的多个回填区注浆孔的孔径为50mm。
上述的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其中,所述的多条注浆体内的注浆材料为掺有早强剂和抗渗的浆液。
本实用新型在工厂内预制,制作简便,更能满足强度、质量要求,对检查井后续施工过程没有任何影响,运输方便,施工时使用轻型机械,监测简单,效率高,能够解决检查井沉降引起的病害,避免开挖造成的弊端,降低检查井维修花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的井底一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的井底一体结构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的井底一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控制检查井沉降的井底结构的井底板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磊,未经李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82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亚麻织物抗皱整理剂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