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竹木底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2356.5 | 申请日: | 2017-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7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忠;罗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36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竹木底杯 | ||
技术领域
本领域属于日常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竹木底杯。
背景技术
杯子是日常生活用品,通常有瓷杯、木杯、玻璃杯等材质,其中瓷杯玻璃杯干净卫生,配合现代工艺还能形成工艺制品,成为赠送好友的选择。然而常见的玻璃杯和瓷杯都容易碎裂,同时杯子的杯壁滚烫,导热效果明显,冬季是放置在干冷的大理石桌上热胀冷缩还容易导致桌面产生裂纹。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推出了一种新型的竹木底杯,利用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起到了美观的效果;是为居家宴客,或节日赠礼的良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复合竹木底杯,包括杯壁和杯底,包括杯壁和杯底,其特征在于杯底为多层复合材料;杯底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有竹木纤维层、减震层和玻璃底层;竹木纤维层呈网状结构;减震层包括上下两块基板,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空腔内填充有减震材料;竹木纤维层与减震层热压粘合,减震层与杯底热压粘合。
优选的,减震材料为橡胶材料。
优选的,减震材料为海绵。
优选的,还包括杯套,杯套设于杯壁,杯套底部与杯底边缘相连,竹木纤维层边缘具有第一连接件,杯套底部具有与第一连接件相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件。
优选的,杯套呈网状结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竹木底杯,防止杯子因碰撞碎裂,为了加强整体结构,特地增加了减震结构,整体美观大方,吸引消费者。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杯壁 ; 2、杯底;21、竹木纤维层;22、减震层;221、上基板;222、空腔;223、下基板;23、玻璃底层;3、杯套;4、第一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复合竹木底杯,包括杯壁1和杯底2,其特征在于杯底2为多层复合材料;杯底2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有竹木纤维层21、减震层22和玻璃底层23;竹木纤维层21呈网状结构;减震层22包括上基板221和下基板223,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222,空腔222内填充有减震材料;竹木纤维层21与减震层22热压粘合,减震层22与杯底2热压粘合。
本实用新型采用竹木复合型底作为杯底2,可以防止杯底2时常与其他物体接触发生碰撞而碎裂,玻璃底层23与杯壁1为一体成型结构;杯底2主竹木材料,其中,竹木材料为竹条或者藤条编织而成,结构呈网状结构,覆于外侧,起到第一层减震效果,同时具有美观的外表,为良好的手工艺品;减震层22上下两块基板之间形成有空腔222,可以使杯子具有更加良好的抗震空间,防止碎裂;内设有填充物可以增加杯子的厚实感,同时填充物为弹性材料,可以进一步起到减震作用。
优选的,减震材料为橡胶材料。橡胶材料为实心材料减震物。
另一优选方案,减震材料为海绵。海绵材料为空心材料减震物,重量较轻,同时海绵材料具有消音效果,在安静的环境中放置杯子可以减小音量;可以在书吧等环境中使用。
进一步的,还包括杯套3,杯套3设于杯壁1,杯套3底部与杯底2边缘相连,竹木纤维层21边缘具有第一连接件4,杯套3底部具有与第一连接件4相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件5。杯套3具有隔热效果,防止烫手,同时保存杯子时可以套上杯套3,运输时可以进一步保护杯壁1,防止碎裂;杯套3同样是竹木材料,可以是藤条或者竹条手工编织,外形美观与传统工艺品无异;其中连接件可以是搭扣或者插销结构。
进一步的,杯套3呈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可以减小杯壁1与杯套3之间的热传递。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23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