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果枝粉碎还田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0506.9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31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韩佳欣;高帆;倪知游;王秀;赵雪雯;梁东;夏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F29/00 | 分类号: | A01F29/00;A01F29/14;A01F29/09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8 | 代理人: | 黎祖琴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果枝 粉碎 还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碎还田机,具体为一种果枝粉碎还田机,属于农业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果枝燃烧造成的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的作用,改良土壤结构,采取合理的果枝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常规的果枝粉碎还田机,容易造成机体堵塞,粉碎效率较低,浪费大量的工作时间,而且还田之后,易发生病虫危害。
目前果枝粉碎还田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果枝粉碎还田机没有设置皮带,造成一部分果枝碎料遗留在粉碎还田机内部,造成机器故障,有的果枝粉碎还田机没有设置风箱和风道,不能将果枝碎料吹入出料口,造成堵塞,有的果枝粉碎还田机把手未设置手刹,造成粉碎还田机滑动,安全性较低,不适合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果枝粉碎还田机。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果枝粉碎还田机,包括粉碎还田机、风箱、把手、风道、出料口、滚轮、皮带、碾碎机、进料箱、卷枝箱、转轴和电机;所述粉碎还田机内部底端设置有电机,且所述电机与皮带、碾碎机均设置在粉碎还田机内部,所述电机上侧设置有皮带,且所述皮带两侧均设置有挡板,所述皮带一侧连接有碾碎机,且所述碾碎机、皮带均由电机控制;所述粉碎还田机一侧设置有把手,且所述把手表面设置有防滑垫,所述把手下侧设置有风箱,且所述风箱内部设置有风扇,所述风箱一侧固定连接有风道,且所述风道内侧设置有减摩擦层,所述风道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料口,且所述出料口设置有网状板;所述粉碎还田机另一侧设置有进料箱,所述进料箱一端连接有卷枝箱,所述卷枝箱内侧设置有转轴,且所述转轴四周阵列设置有卷刀;所述粉碎还田机底部设置有滚轮。
进一步的,为了将风道内的果枝碎料吹入出料口,所述风箱内部设置有风扇。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风道内的果枝碎料堵塞风道,所述风道内侧设置有减摩擦层。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皮带上侧的果枝碎料落入粉碎还田机内部,造成机器损坏,所述皮带两侧均设置有挡板。
进一步的,为了碾碎机与皮带同时运转,防止碾碎机卡塞,所述碾碎机、皮带均由电机控制。
进一步的,为了使果枝碎料均匀的撒落在地面上,所述出料口设置有网状板。
进一步的,为了减少占用空间,且防止大风使皮带上的果枝碎料飞溅,所述电机与皮带、碾碎机均设置在粉碎还田机内部。
进一步的,为了使卷枝箱可以将地面上的果枝卷入进料箱,所述转轴四周阵列设置有卷刀。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推动粉碎还田机时,因手滑造成事故,所述把手表面设置有防滑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粉碎还田机结构连接紧凑,使用简单,粉碎还田机内部设置有碾碎机、皮带,可将果枝碾碎后沿皮带运送到风道内,风箱内部设置有风扇,可将风道内部的果枝碎料吹送至出料口,出料口设置有网状板,可使果枝碎料均匀落下,皮带两侧均设置有挡板,防止果枝碎料落入粉碎还田机内部,造成粉碎还田机损坏,把手表面设置有防滑垫,卷纸箱内部设置有转轴,转轴四周设置有卷刀,可将地面上的果枝卷入进料箱,风道内部设置有减摩擦层,用于减小风道摩擦,工作时稳定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卷枝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粉碎还田机侧视图;
图中:1、粉碎还田机,2、风箱,3、把手,4、风道,5、出料口,6、滚轮,7、皮带,8、碾碎机,9、进料箱,10、卷枝箱,11、转轴,12、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05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