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测试滑坡滑面应力状态的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3325.8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1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4 | 代理人: | 杨俊华 |
地址: | 610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测试 滑坡 应力 状态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测试滑坡滑面应力状态的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常常带来巨大损失,对公路、铁路、矿山、水电等工业也常造成巨大危害。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2万余起、伤亡1千余人、受灾人口9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20~60亿元。因此,滑坡研究,是工程界和科学界的热门研究方向,一直持续至今。
对于滑坡研究,最重要的是确定出滑坡的稳定性。滑坡稳定性一般采用摩尔-库伦强度准则进行计算,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中包括滑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两个参数。现在多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或数值方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理论是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尚没有有效的试验手段对滑面剪应力和正应力进行测试。
自然界的滑坡众多,其滑面形态也各种各样,具有不同的长度、坡度组合。现有试验方法中,一般都是模拟整个滑坡体,包括滑床、滑面和滑体,每一个滑面形态都要重新填筑一次坡体,既费工又费时,而且造价较高。
对于滑坡稳定性而言,水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有“无水不滑坡”的说法。水的影响包括地下水和地表降水两种,都是通过在坡体中渗透,使滑带岩土含水量增大,进而导致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降低,出现滑坡失稳下滑。现有滑坡模型试验中,通过在坡体外侧设置一定的水位高度,使地下水在坡体中渗透,模拟库水等地下水入渗坡体的过程。而对于降雨的模拟,则是在坡外使用降雨喷头或喷雾器,经过较长的时间,使雨水渗入坡体中,进而软化滑带,使滑坡失稳下滑。由于相似比的限制,模型材料一般颗粒较细,土体空隙比较小,因此,外边界的水不容易渗入坡体中。尤其是降雨模拟,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模拟降雨,而且,雨水也难以均匀的渗透到坡体中,难以实现对滑带土含水量的定量控制和定向控制。因此,降雨试验中出现的破坏模式,多是浅层破坏,不能模拟实际的滑坡失稳过程。
由于滑带土的含水量不能定量控制,因此也无法实现对滑带土抗剪强度的定量降低,更谈不上定向(位置上)降低抗剪强度参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测试滑坡滑面应力状态的试验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测试滑坡滑面应力状态的试验装置,包括底滑面模拟单元,设置于底滑面模拟单元下方并与底滑面模拟单元相连的测试单元,设置于测试单元下方并与测试单元相连的旋转单元,以及设置于旋转单元下方并与旋转单元相连的升降单元。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底滑面模拟单元相连,用于向底滑面模拟单元注水的入渗单元。
再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升降单元下方并与升降单元相连的平动单元。
更进一步地,所述底滑面模拟单元为盒状,且在顶面设有若干个通孔,在底面设有入渗口,在内部设有填充物。
另外,所述测试单元包括上支座、下支座和压力传感器;所述上支座为“T”形或凸形结构,且顶部与底滑面模拟单元相连;所述下支座上设有凹形部;所述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设有平行滑面放置的压力传感器,且在上支座的凸起和下支座的凹陷之间垂直滑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此外,所述旋转单元包括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的顶端与测试单元相连,且底端通过销轴与底板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单元包括为蜗轮丝杆升降机。
再进一步地,所述入渗单元包括与底滑面模拟单元相连的进水管,设置于进水管上的流量计。
更进一步地,所述平动单元包括滑轨,设置于滑轨上且能够相对滑轨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与升降单元相连。
另外,所述底滑面模拟单元为若干个,且若干个底滑面模拟单元依次设置,且排列成“一”字;每个底滑面模拟单元下方均设有测试单元、旋转单元、升降单元。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调节底滑面模拟单元的高度和角度,实现对任意滑动面形状的模拟,通过压力传感器实现对滑面正应力和滑面剪应力的测试,从而实现对滑坡滑动机理和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滑面模拟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测试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正视图。
图5为图3的后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上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支座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后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33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