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炉风机机前混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1321.6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8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武贤杰;李坤鹏;张学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嘉德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7/00 | 分类号: | C21B7/00;F04F5/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炉 风机 机前混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炉风机混氧技术,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高炉风机机前混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炉采用机后富氧的方式,即将空分塔产出的成品氧气(15Kpa)加压到0.6MPa,送入高炉鼓风机机后风管,以供高炉富氧鼓风。这种机后富氧方式造成了能源的极度浪费。
富氧混合空气的可燃性实际上没有一般的理论或定量数据,为此,富氧用鼓风机所采用的材料的可燃性是通过材料的燃烧性试验得出的,该试验装置主要是测定富氧鼓风机所采用的材料标本的着火点,试验装置设置有电加热源,富氧空气总压力及富氧空气中氧含量的测量装置,试验结构的加热速度是30℃/S,它通过控制加热电路电压的办法来实现,从而可确定该材料标本的着火点。通过试验,着火点和富氧空气中氧含量有着密切关系,即:氧空气中氧气含量愈高则其着火点愈低。当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在21-30%时,材料其着火温度均大约为900℃或更高。此外试验还得出随着富氧空气压力的增高则其着火温度也愈低。试验还表明,当试验标本被加热到比着火点低约100℃时,大约可维持1-3min,然后就着火。通过试验还可以表明:当富氧空气中氧的含量约为30%时,一般鼓风机所使用的材料其燃烧性能和在大气中的燃烧性能几乎无任何差别。而在纯氧气氛中,当加热到着火点时,其燃烧几乎是瞬间发生而且燃烧迅速扩散。而针对迷宫材料,则其在含氧量为>50%的气氛中才会发生迅速燃烧的情况,在含氧量较低的情况下,不论是风机还是迷宫密封均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正如试验标本在燃烧的试验中所呈现那些情况,即这些材料在含氧量超过>50%或更高的气氛中其着火温度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因此,高炉富氧鼓风采用机前混合的方法重要一点是把氧气混入空气中时,应防止因氧气混合不均匀,局部氧气深度过高而引起的燃烧或爆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炉风机机前混氧装置,混氧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高炉风机机前混氧装置,包括一级混氧器和二级混氧器;所述一级混氧器包括第一环管结构;所述第一环管结构的第一侧管口通入空气,所述第一环管结构的环壁上设有通入氧气的入口,所述第一环管结构的第二侧管口输出一级混氧气流;所述二级混氧器包括第二环管结构和锥帽结构;所述第二环管结构的第一侧管口连接所述第一环管结构的第二侧管口,所述第二环管结构的第二侧管口连接高炉风机的入风口;所述锥帽结构内置在所述第二环管结构中,所述锥帽结构的外侧壁与第二环管结构之间具有气流通道,锥帽结构的顶部朝向所述第一环管结构的第二侧管口,以使一级混氧气流在气流通道内二次混合后从所述第二环管结构的第二侧管口输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锥帽结构与所述第二环管结构同轴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锥帽结构通过支撑结构支撑在所述第二环管结构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一级混氧器还包括间隔环设于所述环壁的内侧的若干喷嘴,使得所述入口通入的氧气全部通过所述若干喷嘴进入第一环管结构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若干喷嘴均朝气流流动方向倾斜一定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若干喷嘴包括若干长喷嘴和若干短喷嘴,所述若干长喷嘴环设的位置相对所述若干短喷嘴环设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环管结构的第一侧管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一级混氧器和二级混氧器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第一环管结构先进行空气和氧气的预混合,预混合后再进行二次混合,相比一次混合而言,空气和氧气的混合更充分;流入到第二环管结构中的气流会冲击到锥帽结构上,被锥帽结构分开,而且气流通道随着锥帽结构直径的变大而逐渐狭窄,气流因而被渐进挤压而混合的更为均匀充分,确保高炉风机的安全使用;
通过多个喷嘴将氧气送入到第一环管结构中,可以增加氧气进入的冲击力,更快速地与进入第一环管结构的氧气混合,另外可以将氧气分散地送入到第一环管中,避免局部氧气过浓,更易混合均匀,增强预混合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炉风机机前混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高炉风机与机前混氧装置的连接结构框图。
图中标记说明:
1-一级混氧器,2-二级混氧器,11-第一环管结构,12-外环壁,13-长喷嘴,14-短喷嘴,21-第二环管结构,22-锥帽结构,23-支撑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嘉德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嘉德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13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