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松型液压缸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90546.X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9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5/14 | 分类号: | F15B15/1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5014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松型 液压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缸,尤其是指一种防松型液压缸。
背景技术
液压缸是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在液压系统中担负着实现设备各种动作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液压缸的缺点是:进(出)油口一般设置在缸筒的侧部,当需要液压缸执行动作时,液压油从一侧进(出)油口高速流入缸筒内,高速液流会在液压缸活塞的端面产生径向的转动力,使活塞带动活塞杆产生微小转动,当其转动方向与活塞杆与液压缸连接头旋紧方向相反时,就会造成活塞杆与连接头联接螺纹逐渐松脱,最终导致液压缸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松型液压缸,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液压缸工作中高速液流会在液压缸活塞的端面产生径向转动力,使活塞带动活塞杆产生微小转动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松型液压缸,包括由上往下依次相互连接的导向套、前端盖、缸筒、分油盘、后端盖,所述导向套的内侧壁上滑动连接有一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延伸至所述缸筒内的端部具有一与所述缸筒内侧壁滑动连接的活塞,所述前端盖与活塞之间具有一第一容液空间,所述分油盘与活塞之间具有一第二容液空间,所述前端盖上开设有一第一进油通道,所述第一进油通道一端通过一开设在所述前端盖上的第一进油口与外界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容液空间,所述分油盘上开设有一第二进油通道,所述第二进油通道一端通过一开设在所述分油盘上的第二进油口与外界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容液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油通道包括一环形通油槽以及复数个第一通油孔,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环形通油槽连通,所述复数个第一通油孔均一端与所述环形通油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容液空间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复数个第一通油孔呈环形阵列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环形通油槽的上端开口与所述导向套的下端面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油通道包括一通油槽以及复数个第二通油孔,所述第二进油口与所述通油槽连通,所述复数个第二通油孔均一端与所述通油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液空间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复数个第二通油孔呈等间距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通油槽的下端开口与所述后端盖的上端面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套的上端还通过螺栓连接有一压盖。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设置第一进油通道与第二进油通道,使得液压油能通过前端盖上的第一进油通道均匀地进入第一容液空间内推动活塞,也能通过分油盘上的第二进油通道均匀地进入第二容液空间内推动活塞,从而可以避免活塞受径向力作用,解决活塞杆转动导致活塞杆与连接头螺纹联接松动的隐患。
2、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通油孔呈环形阵列布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液压油进入第一容液空间的均匀度,使活塞受力均匀。
3、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二通油孔呈等间距布置,同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液压油进入第二容液空间的均匀度,使活塞受力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一种防松型液压缸,包括由上往下依次相互连接的导向套1、前端盖2、缸筒3、分油盘4、后端盖5,所述导向套1的内侧壁上滑动连接有一活塞杆6,所述活塞杆6延伸至所述缸筒3内的端部具有一与所述缸筒3内侧壁滑动连接的活塞61;所述前端盖2与活塞61之间具有一第一容液空间71,所述分油盘4与活塞61之间具有一第二容液空间72;所述前端盖2上开设有一第一进油通道8,所述第一进油通道8一端通过一开设在所述前端盖2上的第一进油口21与外界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容液空间71;所述分油盘4上开设有一第二进油通道9,所述第二进油通道9一端通过一开设在所述分油盘4上的第二进油口41与外界连通、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容液空间72。通过设置第一进油通道8与第二进油通道9,使得液压油能通过前端盖2上的第一进油通道8均匀地进入第一容液空间71内推动活塞61,也能通过分油盘4上的第二进油通道9均匀地进入第二容液空间72内推动活塞61,从而可以避免活塞61受径向力作用,解决活塞杆6转动导致活塞杆与连接头螺纹联接松动的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905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