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8575.2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0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孙保燕;翁裕育;周贤君;贾巧志;陈文;程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13/02 | 分类号: | E04G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柱吊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
背景技术
吊模是指没有支撑而悬挂在其它固定物上的模板。在现浇混凝土柱的施工中,一般的柱吊模等施工工艺不合理和施工工艺过于繁琐,费时费力,同时也造成了现场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质量缺陷,比如发现施工现场柱脚多出现涨模、漏浆、蜂窝、麻面、钢筋偏位等质量缺陷,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和观感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现场也采取了钉模板条、砂浆封堵等施工工艺解决此问题,但这些施工工艺较为费时费力,使用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般的柱吊模等施工工艺不合理和施工工艺过于繁琐,费时费力,同时也造成了现场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质量缺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包括四个吊模槽钢和钢筋卡扣;四个所述吊模槽钢依次首尾相接构成方形的钢架,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沿其轴向均具有长条形凹槽,且所述长条形凹槽处于所述吊模槽钢远离所述钢架中心的一侧,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穿孔,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的下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穿孔,相邻两个所述吊模槽钢之间均通过钢筋卡扣连接,所述钢筋卡扣的两端分别伸入相邻两个吊模槽钢上的第一穿孔内;相邻两个所述吊模槽钢的连接处的下端均设置有吊模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四个吊模槽钢、钢筋卡扣和吊模凳构成,结构简单且实用方便,具有操作方便快捷,适用范围广,可以根据柱径大小和施工缝位置进行调节,可循环利用,安全可靠,且有效控制施工现场柱脚的麻面、漏浆、钢筋偏位等质量缺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穿孔等间距排列,多个所述第二穿孔与多个所述第一穿孔一一对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穿孔距排列,便于对相邻两个吊模槽钢进行固定,多个第二穿孔便于相邻两个吊模槽钢对吊模凳进行连接。
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穿孔的间距为50mm,每一个第一穿孔4距离其靠近的棱边均为25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第一穿孔的间距为50mm,距边均为25mm,标准化孔距,便于进行标准件制作。
进一步,四个所述吊模槽钢的高度均为8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吊模槽钢的高度为80mm,符合施工标准。
进一步,所述吊模凳包括吊模凳本体、叠加模块和两个螺栓,两个所述螺栓的下部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吊模凳本体的上端,所述叠加模块套装在两个所述螺栓上,且两个所述螺栓的上部分别伸入其上方的两个吊模槽钢的第二穿孔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叠加模块层叠在吊模凳本体,便于调整吊模凳的高度,适应施工标准。
进一步,所述吊模凳本体包括两个锥尖向下的锥状板,两个所述锥状板呈90度夹角相连,且两个所述锥状板一体成型;两个所述螺栓的下部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锥状板的上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锥状板构成的吊模凳本体,便于对吊模槽钢进行支撑,提升结构稳固性。
进一步,所述叠加模块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叠加模块由上至下依次套装在两个所述螺栓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多个叠加模块层叠在吊模凳本体,便于调整吊模凳的高度,适应施工标准。
进一步,每一个所述叠加模块的高度为2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叠加模块的高度标准化,便于调节吊模凳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吊模凳的结构拆分图;
图4为吊模凳的主视图;
图5为柱模钢板封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柱体、楼板、柱模钢板和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吊模槽钢,2、钢筋卡扣,3、槽体,4、第一穿孔,5、第二穿孔,6、吊模凳,7、吊模凳本体,8、叠加模块,9、螺栓,10、锥状板,11、柱体, 12、楼板,13、柱模钢板,14、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85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