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7647.1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032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周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成龙 |
主分类号: | A24F47/00 | 分类号: | A24F47/00 |
代理公司: | 温州高翔专利事务所33205 | 代理人: | 娄梅芬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尤其涉及电子烟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包括烟嘴组件、电源组件和雾化组件,雾化组件位于烟嘴组件和电源组件之间,其中雾化组件包括盛放烟油的储油腔和实施烟油雾化的雾化管。烟油在雾化管内形成的烟气,通过烟管经烟嘴供吸食者吸入。电子烟不使用时,由于储油腔的出油孔与雾化芯管的入油孔一直处开通状态,雾化芯管中的烟油始终处于饱和状态,在内外部压力等因素作用下,雾化芯管中的烟油会从烟嘴或者雾化芯管的进气孔中往电子烟外溢流,导致电子烟漏油问题,影响电子烟的使用。再者,电子烟不使用时,即使雾化芯管的入油孔被关闭,雾化芯管的烟油或者说吸油纤维棉处于饱和状态,一旦电子烟倒置摆放,烟油容易经进气孔流至烟嘴甚至外界,既影响吸食者再次吸食时的口感,又形成了烟油的浪费。一般的烟嘴为固接于壳体上,非常不卫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卫生、烟嘴可拆卸式的电子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电子烟,包括外壳、置于外壳内的电池组件、可拆卸套设于外壳内并与电池组件电连接配合的雾化装置,电池组件包括内设于外壳下部的电池、以及用于电连接雾化装置的电极组件,所述的雾化装置包括储有烟油的储油腔、顶面上开有进气孔和烟嘴连接口的雾化壳体、固设于雾化壳体内并带有出烟口的雾化组件、连接在雾化壳体上并开有吸食通孔的烟嘴,所述的烟嘴通过烟嘴连接口可活动的连接于雾化壳体上,且所述的烟嘴吸食通孔与出烟口连通对应配合。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雾化壳体上还设有容纳槽,所述烟嘴底部带有与进气孔对应且可旋转或翻转插入封闭进气孔的进气孔凸塞,容纳槽与进气孔以烟嘴连接口为中心180度旋转对应。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出烟口偏离中心设置,所述的烟嘴下方设有可转动或反向插入堵塞出烟口的出烟堵塞台。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的储油腔一体成型于雾化壳体内边侧。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外壳包括一底部开口的容纳壳体,与底部开口可拆卸配合的底盖盖封,所述容纳壳体内左或右侧下部设有一回弹簧片,所述的回弹簧片一端固定于容纳壳体下部内侧,另一端处于自由状态,所述的底盖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底盖凸扣或底盖凹槽,所述回弹簧片的自由端上设有与底盖一端底盖凸扣或底盖凹槽相对应配合的簧片槽或簧片凸扣,在容纳壳体底部回弹簧片所设侧的相对侧处设有与与底盖另一端底盖凸扣或底盖凹槽相对应配合的壳体凹槽或壳体凸扣。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烟嘴与雾化壳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方便烟嘴的清洁,卫生,且烟嘴与雾化壳体之间换向连接。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烟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烟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外壳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电子烟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上盖19、外壳2、置于外壳2内的电池组件、可拆卸套设于外壳2内并与电池组件电连接配合的雾化装置,电池组件包括内设于外壳2下部的电池、以及用于电连接雾化装置的电极组件,所述的雾化装置包括储有烟油的储油腔1-4、顶面上开有进气孔6和烟嘴连接口1-1的雾化壳体1、固设于雾化壳体1内并带有出烟口3-2的雾化组件、连接在雾化壳体1上并开有吸食通孔10-3的烟嘴10,所述的烟嘴10通过烟嘴连接口1-1可活动的连接于雾化壳体1上,且所述的烟嘴10吸食通孔10-3与出烟口3-2连通对应配合。本实施例的雾化壳体1上还设有容纳槽1-2,所述烟嘴底部带有与进气孔6对应且翻转插入封闭进气孔6的进气孔凸塞10-1,容纳槽1-2与进气孔6以烟嘴连接口1-1为中心180度旋转对应。吸食时,将烟嘴正向插入雾化壳体1中,进气孔凸塞10-1插设容纳于雾化壳体1容纳槽1-2内,烟雾经出烟口3-2和吸食通孔10-3吸食,在闲置时,将烟嘴翻转反向插入雾化壳体1中,进气孔凸塞10-1插入堵塞进气孔6,关闭进气通路。防止异物进入进气通路,保持进气通路卫生,同时也有效杜绝电子烟雾化组件的漏油、返油问题,提高电子烟的使用性能和寿命、保证电子烟的使用口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成龙,未经周成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76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