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旋转铝制散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87329.5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50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殿明;张巨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扬子铝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1/04 | 分类号: | F28D1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06 | 代理人: | 周蔚然 |
地址: | 22511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旋转 铝制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设备领域,特别涉及新型旋转铝制散热器。
背景技术
日常采暖一般是采用热水通过散热管或者散热片散发热量,用来提升室温,但是日常使用的立式水管达不到更好的利用热量和快速散热提升室温的效果,日常增加散热的方式有增加散热面积,增加空气流动速度等,因此如何增加散热面积和增加空气流动速度成为研究加快散热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新型旋转铝制散热器,结构新颖,提升了散热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增加了散热量,可以循坏利用水资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新型旋转铝制散热器,包括上水流通道和下水流通道和中间水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流通道连接进水口,所述上水流通道连接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连接下水流通道,所述下水流通道连接出水口,所述下水流通道下方设有旋转轴,所说旋转轴外部设有旋转电机,所述下水流通道连接加热池,所述加热池底部设有加热丝,所述加热池一端设有加水口,所述加水口上设有阀门,所述加热池另一端设有送水口,所述送水口处设有增压泵,所述送水口通过中间水流通道与进水口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散热管呈圆形排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散热管至少为5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下水流通道与加热池接触面光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散热管通过螺纹连接上下水流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送水口高于底部15-20c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上水流通道,2、下水流通道,3、中间水流通道,4、进水口,5、散热管,6、出水口,7、旋转轴 ,8、旋转电机,9、加热池,10、加热丝,11、加水口,12、阀门,13、送水口,14、增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所示,新型旋转铝制散热器,包括上水流通道1和下水流通道2和中间水流通道3,所述上水流通道1连接进水口4,所述上水流通道1连接散热管5,所述散热管5的另一端连接下水流通道2,所述下水流通道2连接出水口6,所述下水流通道2下方设有旋转轴7,所说旋转轴7外部设有旋转电机8,所述下水流通道2连接加热池9,所述加热池9底部设有加热丝10,所述加热池9一端设有加水口11,所述加水口11上设有阀门12,所述加热池9另一端设有送水口13,所述送水口13处设有增压泵14,所述送水口13通过中间水流通道3与进水口4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水通过加热池9加热丝10的加热和水的不断流入,当水面高于送水口13时此时正好加热完毕,通过增压泵14将水通过中间水流通道3由进水口4进入上水流通道1,由上水流通道1送入在圆形四周排列的散热管5,通过旋转轴7和旋转电机8的共同作用,散热管5旋转加快散热,快速提升室温,再通过下水流通道2进入加热池9进行多次循环,由于加热过程中和加水时会产生水蒸气的导致水的损失,所以需要打开阀门12在加水口11增加水量,增加完毕后关闭阀门12,同时旋转电机8在旋转时也会产生多余的热量,增加了水流的加热速度,也有利于旋转电机8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所述散热管5呈圆形排列,有利于自旋转和增加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散热管5至少为5根,5根以上增加散热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水流通道2与加热池9接触面光滑,接触面光滑有利于散热器的自旋转。
本实用新型所述散热管5通过螺纹连接上下水流通道2,通过螺纹连接上下水流通道2,便于损坏时进行修复。
本实用新型所述送水口13高于底部15-20cm,高于底部便于加热充分,只有高出送水口13水流才可以流出。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扬子铝业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扬子铝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873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轨车辆转向架的侧架和摇枕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动机底座铸造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