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翻斗卡车卸料站抑尘、收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7313.6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27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曹晶晶;王桂剑;洪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15/04 | 分类号: | B08B15/04;B01D47/06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1109 | 代理人: | 冯懿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翻斗 卡车 卸料 站抑尘 收尘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卸料站除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翻斗卡车卸料站抑尘、收尘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翻斗卡车卸料,物料在下落过程中由于诱导空气及撞击作用会向卸料站外部空间逸散大量粉尘,这些粉尘粒径较小极易吸入体内,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危害很大。现阶段,卸料站的除尘系统基本采用收尘罩通过收尘风管与除尘器及离心风机连接,使卸料站内部空间和其下部卸料斗部位的局部封闭空间产生负压,达到避免粉尘逸出的作用。然而实际运行情况反映,卸料站建造形式基本为用彩钢板围护封闭的钢架结构,唯一的敞口区域是为给翻斗卡车卸料提供必要的操作空间;由于收尘罩设置地点距离敞口处较远,对敞口处外逸的粉尘很难形成有效的控制风速。
针对以上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案是不断加大收尘罩的尺寸,通过增加收尘风量来提高粉尘外逸点的控制风速;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对外部环境的粉尘污染,但增加了除尘器的过滤面积和风机的风量,使初次设备投资、建设成本升高。
因此,单纯依靠增加收尘罩尺寸及收尘风量的方法并不可取。除尘系统的改进方案应在卸料站敞口部位的抑尘隔离和产尘源点设收尘罩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翻斗卡车卸料站抑尘、收尘系统。该系统能够抑制翻斗卡车在倾泻物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并靠近产尘源点利用侧吸收尘风罩将其有效收集,集中通过除尘器进行净化,处理成达到排放标准要求的气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翻斗卡车卸料站抑尘、收尘系统,包括除尘器和离心风机;其特点是在卸料站敞口门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吸收尘风罩,所述侧吸收尘风罩的输出端分别与除尘器的输入端相连接,除尘器的输出端与离心风机相连接;在卸料站敞口门的上边缘设置有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所述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包括干雾喷头和微米级喷雾主机,所述干雾喷头通过水管与微米级喷雾主机相连接。
所述侧吸收尘风罩的输出端通过收尘支风管与收尘主风管相连接,收尘主风管与除尘器的输入端相连接。
在所述收尘支风管上设置有风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翻斗卡车卸料站抑尘、收尘系统减少了系统的总收尘风量,减少了设备的占用空间;并加强了粉尘的收集力度,改善了粉尘散逸污染外部空间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翻斗卡车卸料站抑尘、收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除尘器,2-收尘主风管,3-收尘支风管,4-风阀,5-侧吸收尘风罩,6-离心风机,7-微米级喷雾主机,8-水管,9-干雾喷头,10-卸料站敞口门,11-卸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翻斗卡车卸料站抑尘、收尘系统,包括除尘器1和离心风机6;在卸料站敞口门10下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吸收尘风罩5,所述侧吸收尘风罩5的输出端分别通过收尘支风管3与收尘主风管2相连接,收尘主风管2与除尘器1的输入端相连接,除尘器1的输出端与离心风机6相连接;在所述收尘支风管3上设置有风阀4,风阀4用于调节风量使阻力平衡;在卸料站敞口门10的上边缘设置有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所述微米级干雾抑尘装置包括干雾喷头9和微米级喷雾主机7,所述干雾喷头9通过水管8与微米级喷雾主机7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整个系统抑尘与收尘同时作用。微米级喷雾主机7通过干雾喷头9喷出微米级粒径的水雾,在翻斗卡车卸料时,与卸料站敞口门10的上部空间形成抑尘干雾隔离幕,其作用是将卸料站敞口门10部位与外部空间隔断,抑制粉尘外逸。同时,侧吸收尘风罩5迅速收集外逸粉尘,侧吸收尘风罩5使整个卸料站处于负压状态,由于侧吸收尘风罩5距离产尘源点较近,使卸料斗11区域形成负压,下料顺畅,可以采用较小的控制风速有效抑制粉尘外逸,减少了收尘风量及除尘器1的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73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标牌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层汽车内饰件注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