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从血管结构中清除血栓的清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6953.5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103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进;徐灿;潘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东进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 | 代理人: | 谈杰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结构 清除 血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从血管结构中清除血栓的清除器。
背景技术
在活体的心血管中,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成为血栓形成。与血凝块不同的是,血栓是在血液流动的状态下,血液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血栓可能脱落,沿血流方向进入肺动脉,引发致命的肺栓塞,致死率高。
现有的治疗血栓的方法包括溶栓药物和/或机械性血栓切除装置。溶栓药物可能需要多种治疗方法才有效,而且也许只能清除部分血凝块。溶栓药物可能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见效,这种重症监护时可能造成巨额支出,溶栓药物也可能导致出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从血管结构中清除血栓的清除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从血管结构中清除血栓的清除器,包括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牵引导管、弹性连接筒、导出管和导丝,所述弹性连接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管和弹性连接筒均插接在第一导管内,所述牵引导管插接在所述第二导管内,所述牵引导管的一端与所述弹性连接筒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牵引导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二导管的另一端伸出;
所述导出管插接在所述牵引导管内,所述导丝插接在所述导出管内,所述导出管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牵引导管的两端伸出,所述导丝的两端分别从所述导出管的两端伸出,所述导丝靠近所述牵引导管与所述弹性连接筒连接处的一端设有卡台,所述导出管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卡台上;
所述导出管靠近所述卡台的部分设有一圈环形布置的金属网,所述金属网呈椭球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清除器,可方便通过导出管将血管中的血栓导入到弹性连接筒中,可将血栓顺利快速的清除,且不会对血管壁产生血管损伤。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弹性连接筒为采用镍钛诺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所述金属网采用镍钛诺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镍钛诺材料,使弹性连接筒和金属网在使用的时候容易发生形变。
进一步,所述弹性连接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呈直筒型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段呈圆锥形,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牵引导管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大头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一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小头端与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圆锥形的第二连接段和直筒型的第一连接段,方便在抽取第二导管的时候,将弹性连接筒被挤压成盘状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网格密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网格密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段的网格密度大于第二连接段的网格密度,容易使第一连接段挤压变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导管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导管直径的1.5倍。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长度为所述第二连接段的长度的1.2倍-1.5倍。
进一步,所述金属网的最大直径为所述导出管直径的1.1倍-1.2倍。
进一步,所述卡台为沿所述导丝周向布置的凸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清除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导管;2、第二导管;3、牵引导管;4、弹性连接筒;5、导出管;51、金属网;6、导丝;61、卡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从血管结构中清除血栓的清除器,包括第一导管1、第二导管2、牵引导管3、弹性连接筒4、导出管5和导丝,所述弹性连接筒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管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管2和弹性连接筒4均插接在第一导管1内,所述牵引导管3插接在所述第二导管2内,所述牵引导管3的一端与所述弹性连接筒4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牵引导管3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二导管2的另一端伸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东进,未经王东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69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