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秸秆连续炭化防结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4772.9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060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利;陈现征;边慧光;汪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B1/06 | 分类号: | C10B1/06;C10B53/02;C01B32/312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连续 炭化 防结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秸秆连续炭化过程的防结碳装置。
背景技术
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其纤维素含量较高。天然纤维素既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又是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它以天然纤维素为基体,有良好的亲水性和多孔结构,具有来源广泛、可再生、可降解、环境友好、价格低廉等多种优点。中国是农业大国,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主要作物秸秆种类有近20种,我国每年的秸秆产量大约在7亿吨,占世界秸秆资源产量的25%左右,但是目前对其处置方式依然滞后,大量秸秆被废弃于田间或直接焚烧,这既造成大量的生物质能源的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目前,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农业废弃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国可利用生物质总量巨大,同时存在产地分散收储难、体积庞大运输成本高、热值较低经济效益差等缺点,且易结渣、积灰不能完全燃烧,给生物质的规模生产和利用带来困难,这是目前生物质规模化利用不可回避的弊端,而生物质低温热解炭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这一弊端的最佳方式。
目前我国研究人员开发的螺旋炭化机在密封环境下采用螺旋转子推送秸秆粉碎物料,在物料传输过程中对秸秆粉碎物料进行无氧炭化。根据转子转速的不同,实现了秸秆粉碎物料炭化时间的控制。但是由于秸秆炭化的过程中会在螺旋转子上结碳,导致炭化效率下降,螺旋运输通道容易堵塞等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外双螺旋传动的防结碳介质输送回收装置。该装置简单实用,便于安装,易于操作,能够保证秸秆炭化过程的连续进行,螺旋转子防结碳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防结碳介质能够循环重复利用,便于秸秆炭化的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秸秆连续炭化防结碳装置。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螺旋传动炭化装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螺旋传动防结碳装置,利用内外双螺旋传动结构,实现了防结碳介质的循环利用和防止螺旋转子结碳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秸秆连续炭化防结碳装置,包括:炭化炉、动力组、外螺旋送料转子、内螺旋防结碳介质回收转子、过滤筛;所述炭化炉包括:炉体、秸秆颗粒物料进口、气体出口、活性炭出口、保温层、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炉体为空心圆筒结构,两端装有盖板,所述秸秆物料进口位于所述炉体前端上侧,所述气体出口位于所述炉体中段上侧,所述活性炭出口位于所述炉体后端下侧,所述保温层包在所述炉体外侧,所述电磁加热线圈缠绕在所述保温层上;所述外螺旋送料转子为空心轴螺杆,安装在所述炉体内,螺旋线的旋向为左旋;所述内螺旋防结碳介质回收转子为实心轴螺杆,安装在所述外螺旋送料转子的空心轴内,螺旋线的旋向为左旋;所述动力组包括Ⅰ号电机、Ⅰ号齿轮、Ⅱ号齿轮、Ⅱ号电机;所述Ⅰ号电机输出轴与所述Ⅰ号齿轮固定连接,所述Ⅰ号齿轮与所述Ⅱ号齿轮啮合,所述Ⅱ号齿轮与所述外螺旋送料转子固定连接;所述Ⅱ号电机与所述内螺旋防结碳介质回收转子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筛为骨架支撑不锈钢丝网结构,安装在所述炭化炉的炉体内部,在所述炭化炉的活性炭出口的前侧,与所述炭化炉的炉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秸秆连续炭化防结碳装置中,所述Ⅰ号电机带动所述Ⅰ号齿轮,所述Ⅰ号齿轮驱动所述Ⅱ号齿轮,所述Ⅱ号齿轮带动所述外螺旋送料转子转动;所述Ⅰ号电机顺时针旋转,带动所述外螺旋送料转子逆时针旋转。
本实用新型一种秸秆连续炭化防结碳装置中,所述Ⅱ号电机带动所述内螺旋防结碳介质回收转子转动,所述Ⅱ号电机顺时针旋转,带动所述内螺旋防结碳介质回收转子顺时针旋转。
本实用新型一种秸秆连续炭化防结碳装置中,所述外螺旋送料转子的空心轴两端分别开有两个圆孔,后端圆孔为防结碳介质输入孔,前端圆孔为防结碳介质输出孔。
本实用新型一种秸秆连续炭化防结碳装置中,由于防结碳介质粒径大于秸秆颗粒粒径,炭化后的秸秆颗粒通过所述过滤筛到达所述活性炭出口,从所述炭化炉内输出,而防结碳介质不能通过所述过滤筛,在所述过滤筛处进入所述外螺旋送料转子的空心轴内;所述过滤筛将炭化后的秸秆颗粒与防结碳介质分离开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47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