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气液分离效果的压力缸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72265.1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974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牛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牛志平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46/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61221 | 代理人: | 李东京 |
地址: | 710200 陕西省西安市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分离 效果 压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缸领域,特别是一种提高气液分离效果的压力缸。
背景技术
在原油开采过程中,混合液通过油井套管排放到气液分离器中,从分离器气体出口出来的气体经压力缸的气体进口进入压力缸内,由于气体在管线中的运移、冷却,部分气体(含水高时水蒸气可与瓦斯气混合进入气管线)液化,由于含液化的气体进入突然空间增大,压力降低的压力缸容器内,液体在自重作用下沉降于底部,气体向上运移。
目前现场普遍采用的压力缸如图1所示,其壳体内仅具有一组伞状的分离伞,气体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当遇到分离伞顶部时,气体中所含有的微小液滴吸附在分离伞内并聚积后流入压力缸的缸底,经由缸底的排污管排出,比较纯的瓦斯气体经压力缸顶部的气体出口输向用气点;这种压力缸由于其气液分离完全仅依托于分离伞,经过对压力缸气体出口端的瓦斯气体进行检测发现其很难达到较高的气液分离效果,导致压力缸输出的气体仍然含有部分液体,分离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气液分离效果的压力缸,该压力缸能够将进入压力缸内的含液气体实现较高的气液分离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气液分离效果的压力缸,它至少包括壳体,壳体一侧的气体进口端连接有气体进口管线,壳体的底部经排污口固定有排污管,壳体顶部的气体出口端与气体出口管线固定连接,其特征是:壳体内还分别倾斜布置有第一分离罩和第二分离罩,其中第一分离罩较低的一端位于临近气体进口端处,第一分离罩较高的一端位于临近气体进口端相对面的壳体内,第二分离罩较低的一端位于第一分离罩较高一端的上方,且与壳体内壁有一定间隙,第二分离罩较高的一端与壳体顶部固定连接,壳体顶部的气体出口端位于第二分离罩上方的壳体顶部位置。
所述的第一分离罩为圆形结构,倾斜布置的第一分离罩与壳体弧形内壁均留有相同间距的间隙,第一分离罩通过连接杆与壳体内部固定连接,第二分离罩较低的一端下沿与壳体之间留有间隙,第二分离罩的其它边均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分离罩下沿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宽度为10-20cm,第二分离罩下沿的宽度为壳体内壁的0.5-1.5弧度。
所述的第二分离罩较低的一端距离壳体内壁的间隙小于第一分离罩较高的一端与壳体内壁的间隙。
所述的壳体侧壁的气体进口端处还设置有进口筛网。
所述的进口筛网为倒“L”状结构,进口筛网的短边端部与气体进口端上部的壳体内侧壁固定连接,进口筛网的长边最下沿低于气体进口端的下沿,进口筛网的长边宽度大于气体进口端的直径。
所述的进口筛网的短边和长边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至壳体的弧形内壁处并与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的壳体顶部的气体出口端处还设置有出口筛网,出口筛网为圆柱状结构,出口筛网罩接在气体出口端,上沿与壳体顶部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的气体出口端内固定有滤芯。
所述的壳体上分别连接有安全阀和压力表,其中安全阀位于第二分离罩下表面则的壳体顶部。
所述的气体出口端则通过气体出口三通阀与气体出口管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压力缸将传统压力缸的分离伞改为两组交错倾斜的分离罩,每组分离罩基本覆盖了整个壳体内直径,仅在四周临近壳体内壁位置留有一定的间隙,以供气体向上流通,且两组分离罩交错布置,增加了气体向气体出口端运动的过程中与分离罩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小液滴更多的吸附到了分离罩下表面从而提高了压力缸的气液分离效果,同时还分别在气体进口端处设置了进口筛网,在气体出口端处设置了出口筛网,气体出口端内固定了滤芯,形成了第一分离罩、第二分离罩、进口筛网、出口筛网及滤芯五层分离措施,相较于之前的分离伞而言极大的提高了气液分离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压力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压力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气体进口端;3、气体进口管线;4、气体出口端;5、气体出口管线;6、气体出口三通阀;7、排污口;8、排污管;9、安全阀;10、压力表;11、进口筛网;12、出口筛网;13、第一分离罩;14、第二分离罩;15、滤芯;16、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牛志平,未经牛志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722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氢氧气水分离装置
- 下一篇:吸收式换热器的抽真空阻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