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定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9866.7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6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张敬;冯跃冲;黄康胜;宋普光;樊志恒;于浩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B25B25/00 | 分类号: | B25B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面板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卡具。
背景技术
光纤面板具有传光效率高、级间耦合损失小、传像清晰等特点,广泛的应用于多种阴极射线管、摄像管以及需要传送图像的仪器和设备中。
光纤面板的制作工艺广泛采用棒管结合法,经多次拉制成型后热熔压形成的板段毛坯,现有技术中,复丝棒需要经耐高温材料捆扎成型后利用相同间隔的卡具对复丝棒进行固定,然后再进行拉制,其中,复丝棒在进入炉口之前需人工摘取卡具,然后进入炉内进行拉制,但是,复丝棒进入高温炉后由于高温作用使复丝棒内产生热膨胀带来的内应力,从而容易导致拉丝过程中出现复丝棒开裂、拉制不均匀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卡具,主要目的是能够在进入炉口时仍然能够对复丝棒起到束缚作用,有效的改善了拉丝过程中复丝棒的结构,进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卡具,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上具有第一通孔;
至少两个卡具,每个所述卡具包括底座和卡接部,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卡接部活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用于使所述卡接部能够在多个位置与所述底座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多个所述卡接部能够围成限位通道,用于通过复丝棒,其中所述限位通道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卡具为六个,每个所述卡接部都具有一条卡接边,六个所述卡接边围成正六边形。
进一步的,六个所述卡具包括三个第一卡具和三个第二卡具,其中,三个所述第一卡具的三个卡接边在第一平面内,且呈三角形分布,三个所述第二卡具的三个卡接边在第二平面内,且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相互平行且层叠设置,使所述三个第一卡具和三个第二卡具的六个卡接边沿轴向方向的投影围成正六边形。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部包括本体和滚轮,所述滚轮转动连接于所述本体的一端,所述滚轮的边缘作为所述卡接边用于夹持所述复丝棒。
进一步的,所述卡具还包括调节杆,所述底座具有垂直于所述基板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上具有螺栓孔,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固定在卡接部上,另一端具有螺纹段,所述螺纹段螺纹连接于所述螺栓孔,所述底座通过所述调节杆连接于所述卡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部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顶在所述卡接部上,另一端顶在支撑壁上,且所述弹性部件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装于所述调节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一端具有豁口,所述卡接部的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凹槽内,另一部穿过所述豁口伸出至外部,所述卡具还具有安装盖,所述安装盖安装于所述凹槽的开口处,并且与所述凹槽围成容置空间,并将部分所述卡接部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卡具,现有技术中,复丝棒上的卡具都是独立固定在复丝棒上的,用于对复丝棒起到束缚作用,在进入加热炉之前,需要将将卡具摘除,以免影响复丝棒的加热,但是,复丝棒进入高温炉后由于高温作用使复丝棒内产生热膨胀带来的内应力,从而容易导致拉丝过程中出现复丝棒开裂、拉制不均匀等现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固定卡具包括:底座和卡接部,底座上上具有第一通孔,该底座用于固定在加热炉的炉口处,使第一通孔与炉口相互对应,通过底座上的卡接部能够对围成限位通道,使复丝棒能够通过沿着限位通道穿过第一通孔进入到炉口内,这样复丝棒在拉制过程中仍然可以通过卡接部进行束缚限制,避免了在拉丝过程中出现开裂、不均匀等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定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固定卡具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卡具,包括:
基板1,基板1上具有第一通孔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98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