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伸长量可调的钩锁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5416.0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97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田琦楠;孙利兵;王金光;刘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B45/00 | 分类号: | F16B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26 | 代理人: | 周良玉 |
地址: | 11001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伸长 可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钩机构,具体涉及一种伸长量可调的钩锁。
背景技术
锁钩是闭合锁扣上的主要构件,可实现两个独立结构之间的快速安装和拆卸。现有闭合锁扣采用整体式锁钩,使用时首先将闭合锁扣铰接在相应的装配结构件上,将锁钩与另一结构件连接,通过扣合手柄带动锁钩收缩将两结构锁紧。拆卸时松开手柄,锁钩位移量增加实现两结构分离。
现有锁钩由于钩子长度固定,在使用时需要调整两装配结构的相对位置以便锁钩的安装,对于体积或质量较大的结构,上述调整工作繁琐不便,安装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伸长量可调的钩锁,包括钩子、锁紧机构、调节螺母以及防转销,所述锁紧机构的与钩子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侧边开口的容纳腔,并在所述锁紧机构上自所述容纳腔向所述钩子延伸的方向开有第一通孔,所述调节螺母内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钩子端部设置有带外螺纹的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与所述调节螺母螺接,所述螺杆上设置有沿杆长方向延伸的长槽,所述第一通孔侧壁上开有第二通孔,所述防转销设置在第二通孔内,且其端部延伸至所述长槽内。
防转销穿过第二通孔并延伸至长槽内,能够防转钩子相对于锁紧机构转动,此时,转动螺母,即可使钩子相对于锁紧机构相互靠近或远离,已到达钩锁伸长量可调的目的。
优选的是,所述调节螺母侧边沿周向设置有若干扳拧槽。通过扳拧可以更加方便的拧动所述螺母。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锁紧机构远离钩子的一端设置为双耳结构。锁紧机构的背离钩子的一端需要与装配结构等外界设备进行连接,通过双耳-单耳的连接方式便于拆卸、安装。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通孔为螺纹孔,所述防转销带有外螺纹。当将防转销插入通孔并限定钩子相对转动后,为防止防转销因振动等原因而掉落,采用螺纹连接方式加固。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在于:
钩子与调节螺母构成螺纹连接结构,实现锁钩轴向长度可调节;
通过长槽结构实现钩子的周向和轴向定位;
扳拧槽可在拧紧力较大的情况下使用工具实现调节螺母的放松和拧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锁钩改变了传统锁钩结构,采用分体式设计,利用调节螺母和钩子尾端配合形成螺纹连接结构,通过旋转调节螺母带动钩子向前或向后移动,从而增加钩子的轴向位移量来减少装配分解过程中装配结构的调整工作,提高了锁钩的功能性,使得配合结构的拆装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伸长量可调的钩锁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锁紧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调节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钩子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钩子,2为锁紧机构,3为调节螺母,4为防转销,5为长槽,6为扳拧槽,7为第一通孔,8为第二通孔,9为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或者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模块,同理,不同附图的相同的步骤序号表示同一步骤。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加清楚、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且能够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该专利保护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54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白炽灯泡仿真器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灯光的控制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