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三层金属板结构的带通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2978.X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21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伟;郑炳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8 | 分类号: | H01P1/2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李君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三层 金属板 结构 带通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通滤波器,尤其是一种基于三层金属板结构的带通滤波器,属于无线通信领域。
背景技术
微波滤波器是现代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和接收端必不可少的器件,它对信号起分离作用,让有用的信号尽可能无衰减的通过,对无用的信号尽可能大的衰减抑制其通过。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信号间的频带越来越窄,这就对滤波器的规格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矩形腔体滤波器具有高的频率选择性、低插损、功率容量大、性能稳定等优点而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许多学者对腔体滤波器产生多模的通带进行了研究,通过调节谐振器之间的耦合来改变分离多模,产生传输零点,进一步提高带通性能。
据调查与了解,已经公开的现有技术如下:
1990年,F.Arnd首次提出了滤波器非谐振模的概念。在后续学者的探索研究中,利用非谐振模的概念,对金属腔体滤波器在传输特性上的多模及传输零点进行了实现。现阶段直列型金属谐振腔的多模及传输零点的主要实现方法,是在源端激励模式TE10,源端的腔体与滤波器谐振腔通过孔径进行耦合,改变孔径的位置及金属谐振腔的大小,来激励谐振模TM120、TM210模和非谐振模TM11,由于非谐振模对能量有传递作用,使得能量传递过程中存在多径,而实现了传输零点。同时,谐振模的存在使得传输通带里有多个传输模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基于三层金属板结构的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性能好等优点,能够满足通信系统的要求,且应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基于三层金属板结构的带通滤波器,包括三层金属板、第一导体组件和第二导体组件,所述三层金属板分别为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和第三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和第三金属板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设置,且三层金属板的左端由第四金属板固定,右端由第五金属板固定,三层金属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金属板上开有槽线,并在槽线附近用金属块将三层金属板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导体组件设置在第四金属板上,并与第二金属板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二导体组件设置在第五金属板上,并与第二金属板的右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板上的槽线为工字形槽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工字形槽线有三个,三个工字形槽线分别为第一工字形槽线、第二工字形槽线和第三工字形槽线,所述第一工字形槽线、第二工字形槽线和第三工字形槽线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其中第一工字形槽线和第三工字形槽线左右对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块有六个,其中三个金属块分别位于第一工字形槽线、第二工字形槽线和第三工字形槽线的上端附近位置上,并将三层金属板的上端固定在一起,另外三个金属块分别位于第一工字形槽线、第二工字形槽线和第三工字形槽线的下端附近位置上,并将三层金属板的下端固定在一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四金属板和所述第五金属板均为U形金属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体组件与第二导体组件左右对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体组件由第一同轴外导体和第一同轴内导体组成,所述第一同轴外导体固定在第四金属板的外壁上,作为第一输入/输出端口,所述第一同轴内导体作为第一探针,该第一同轴内导体的一端与第一同轴外导体连接,另一端穿过第四金属板外壁和内壁后与第二金属板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二导体组件由第二同轴外导体和第二同轴内导体组成,所述第二同轴外导体固定在第五金属板的外壁上,作为第二输入/输出端口,所述第二同轴内导体作为第二探针,该第二同轴内导体的一端与第二同轴外导体连接,另一端穿过第四金属板外壁和内壁后与第二金属板的右端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同轴外导体采用第一SMA接头,所述第一同轴内导体采用第一耦合杆,所述第二同轴外导体采用第二SMA接头,所述第二同轴内导体采用第二耦合杆;所述第一SMA接头的末端与第一耦合杆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二SMA接头的末端与第二耦合杆的一端焊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29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布式集群系统的数据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制冷循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