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盘驱动器机芯读写头驱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62278.0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893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骆德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大洋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21/02 | 分类号: | G11B21/02;G11B7/1374;G11B7/1392 |
代理公司: | 东莞众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71 | 代理人: | 李宇翔 |
地址: | 523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盘驱动器 机芯 读写 驱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驱机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盘驱动器机的机芯读写头结构。
背景技术
多媒体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文、图、声、象融于一体的信息传播媒体,而CD-ROM是目前主要的多媒体信息载体。CD-ROM的核心关键部件,则是光学PICK UP(以下简称“PU”)。
PU的功能是把存储在CD-ROM光盘上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PU内半导体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照射到光盘信号面上,利用激光在凹坑上的反射光强度,比在非凹坑上的反射光强度弱得多这一特性,再通过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区分凹坑和非凹坑及它们的转换沿。
为了准确读取光盘上的信息,PU必须随时调整PU内物镜与光盘间的距离,才能保证激光束的聚集点落在光盘的信号面上,即要求PU能够产生聚焦误差信号(Focus Error Single,简称“FE”);同时,PU还必须随时调整聚集光束,使它能够落在凹坑的轨迹中央,即要求PU能够产生跟踪误差信号(Tracking Error Single,简称“TE”)。
在机芯镜头中,镜头座子的移动大多都采用直杆式水平移动方案,然而,对于这种直杆式方案由于直杆滑动的惯性因素,无法非常精确地进行镜头位置的控制,这对于光盘的读写精度而言,有着较大的提高需求,同时,现有的结构不能有效地简化维护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更稳定,以及容易进行传送固定座拆卸维护的CD-ROM机芯驱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盘驱动器机芯读写头驱动结构,包括传送固定座、固定基板以及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的固定基板上,且固定基板中部设有容置空间,固定基板的容置空间一侧边缘设有向上延伸的定位导片,所述定位导片一端设有孔槽,容置空间相对的另一侧边缘设有一挡片及可拆卸的定位螺帽,所述定位螺帽与挡片之间形成一个与孔槽相对的空位;所述的传送固定座一侧设有传动齿条,传动齿条的相对一侧设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夹持于容置空间的边缘,一导轴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的传送固定座以及孔槽,另一端架设于空位中,将传送固定座嵌入于所述的容置空间内;所述的驱动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电机齿轮,所述固定基板上固定有一传动齿轮,传动齿轮分别与所述的传动齿条、电机齿轮相互啮合,由驱动电机带动所述的传送固定座沿导轴方向水平移动。
作为对上述光盘驱动器机芯读写头驱动结构的进一步描述,还设有转盘驱动马达和波珠转盘,所述的波珠转盘固定于转盘驱动马达转轴上,由所述转盘驱动马达带动转动,所述的波珠转盘包括转盘本体、滚珠以及缓冲弹簧,所述的转盘本体设有三个位于同一平面且互成相同夹角的缓冲通道,所述滚珠和缓冲弹簧位于缓冲通道内。
作为对上述光盘驱动器机芯读写头驱动结构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的定位螺帽与固定基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导轴的直径,固定基板对应导轴的两端处设有突起的止挡凸条,所述的导轴抵靠于止挡凸条之间。
作为对上述光盘驱动器机芯读写头驱动结构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的传送固定座结构内设有一个内陷的透镜容置陷位,透镜容置陷位内设有半透镜和透镜支架,所述的半透镜固定与透镜支架上,透镜容置陷位一侧设有激光发射管,所述的激光发射管于半透镜之间形成45度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传送固定座的一侧设计为一体化的带齿状的传动齿条,能够结合传动齿轮而与电机配合,进行传送固定座的精准、平稳传动,同时,传送固定座的该侧通有导轴,另一侧则夹持于基板上,在传动时,使整个传送固定座能够沿固定直线进行移动,移动过程更加保证其平稳度;在导轴一端采用拆卸式螺丝设计,能够在需要维护时方便解开,使传送固定座轻松脱出,再者,在导轴两端采用简单的凸条结构,即可与螺丝构成配合,使整个传送固定座稳定地定位于容置空间内部进行平移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面结构图;
图3为波珠转盘的剖面结构图;
图4为传送固定座的结构图;
图5为传送固定座另一视觉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大洋光电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大洋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622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河道采砂智能检测器
- 下一篇:核电站乏燃料冷却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