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虚实结合的建筑施工工艺信息化教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4546.4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9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生;汤辉;周二峰;殷丽峰;孙兆英;林永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9B9/00 | 分类号: | G09B9/00;G09B2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虚实 结合 建筑 施工工艺 信息化 教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工艺教学领域,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端的虚实结合教学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构造、施工工艺的教学是指教学中通过讲授、参观、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来构建学生对建筑构造要求和施工过程工艺的教学活动。
目前,建筑构造、施工过程的教学活动,存在着在课堂上教师难于讲清楚、学生不易理解,现场学习和实践成本高、且安全隐患大的问题。而建筑构造、施工过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且效果不佳,因此,采用新方法和工具的提高参与其中才能准确有效的构建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从而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教学研究是特别有价值。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采用建筑施工工艺实物立体模型教学装置与虚拟仿真技术的相结合新方法,构建建筑施工中多个、不同、有代表性的虚实结合的教学装置,实现了课前移动端预习、课中虚实结合教与学、课下移动端复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解决现有教学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一种虚实结合的建筑施工工艺信息化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支架部分和虚实结合展示部分,虚实结合展示部分包括实物建筑工艺做法节点立体模型、与模型匹配的做法示意图和施工流程图及相应微课二维码,其中实物建筑工艺做法节点立体模型主要包括基础、主体、装饰工程三阶段的典型施工工艺模型;所述的微课二维码能够与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支持下开发的微课相关联,在线移动端可通过扫描所述装置的虚实结合展示部分中的微课二维码,触发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所述装置中,上部为可翻转实物建筑工艺做法节点立体模型,中部右上角为微课二维码,中部为做法示意图,下部为施工流程图,移动支架上部与立体模型展示架、下部与四个万向轮连接。
信息化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典型施工的节点实体立体模型由真实材料按一定比例制作并安装在可移动的教学装置的支架上,且立体模型能通翻转轴和固定锁实现翻转并固定。
典型施工的节点实体立体模型由真实材料按一定比例制作并安装在可移动的教学装置的支架上,且立体模型能通翻转轴和固定锁实现翻转并固定。
该装置还包括与实物建筑分层构造节点模型一一对应的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二维码,与二维码关联的微课能够在的移动端实现播放、旋转、放大缩小的功能。
该装置通过二维码关联的微课与节点实体构造模型的施工过程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教学中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教学装置示意图
图2教学装置外墙保温三维图
图3信息化教学装置应用流程
图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1-实物立体模型;
2-实物立体模型展示架;
3-展示架翻转轴;
4-固定锁;
5-微课二维码;
6、7-移动支架;
8-移动支架万向轮;
9-施工流程图;
10-立体模型的平面图;
11-立体模型名称;
12-清单及定额。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虚实结合的建筑施工工艺信息化教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支架部分和虚实结合展示部分,虚实结合展示部分包括实物建筑工艺做法节点立体模型、与模型匹配的做法示意图和施工流程图及相应微课二维码,其中实物建筑工艺做法节点立体模型主要包括基础、主体、装饰工程三阶段的典型施工工艺模型;所述的微课二维码能够与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支持下开发的微课相关联,在线移动端可通过扫描所述装置的虚实结合展示部分中的微课二维码,触发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所述装置中,上部为可翻转实物建筑工艺做法节点立体模型,中部右上角为微课二维码,中部为做法示意图,下部为施工流程图,移动支架上部与立体模型展示架、下部与四个万向轮连接。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2外墙保温教学装置,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示例提供的建筑工程外墙保温的教学过程,实际应用过程可以为:课前预习、课中虚实结合教学、课后复习三个应用阶段。应用虚实结合信息化教学装置系统的流程如图3-信息化教学装置应用流程图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45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安全用具柜
- 下一篇:一种暴风雨模拟体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