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缆沟电缆敷设导轨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52666.0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706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和坤;卯卫斌;李亚楠;杨波;张京良;吴丹;杨红斌;朱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大理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H02G1/06 | 分类号: | H02G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11344 | 代理人: | 罗东 |
地址: | 671099 云南省大理白***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缆沟 电缆 敷设 导轨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敷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沟电缆敷设导轨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变电站及电缆线路多数采用电缆沟安装方式,电缆沟内一、二次电缆混合安装,给新的电缆敷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具体是电缆敷设过程中电缆沟相对狭窄,作业时操作空间有限;在电缆沟内敷设电缆时相邻带电电缆较多,作业风险较大;新电缆敷设时人员操作困难,机具开展困难,而且在沟内敷设时电缆支架的锐角对电缆外护套有损伤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沟电缆敷设导轨工具,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利用托架和夹持架减少电缆在敷设过程中的摩擦力,并最大限度利用托架和夹持架防止电缆在敷设过程中被其他锐物伤及电缆本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电缆沟电缆敷设导轨工具,包括两个过线辊筒、托架和夹持架,两个过线辊筒内均设有辊筒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持架呈横向U字形状,其下部设有螺孔,在螺孔内连接有用来调节夹持架卡口宽度的螺栓,夹持架上部中心处设有夹持架轴承座,所述的托架呈U字形状,托架的上部设有向内的连接条、中部设有连接座、下部设有托架转轴,两个过线辊筒呈左右对称的固定在托架的连接条和连接座上,所述的夹持架轴承座连接在托架下部的托架转轴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两个过线辊筒之间的夹角为60-9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由于通过夹持架将电缆沟电缆敷设导轨工具固定到所要敷设的电缆沟的支架上,要敷设的电缆放置于过线辊筒上,从而利用通过电缆一端受力使过线辊筒自行转动的方法,达到轻松地展放电缆的目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在敷设时,电缆外护套被电缆沟锐物所划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剖示意图。
图中,1-过线辊筒,2-辊筒轴,3-托架,4-托架转轴,5-轴承,6-夹持架轴承座,7-夹持架,8-螺栓,9-卡簧,10-连接条,11-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一些显而易见的改进和调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电缆沟电缆敷设导轨工具,包括两个过线辊筒、托架、夹持架、夹持架轴承座和托架转轴。
所述的两个过线辊筒内均设有辊筒轴,过线辊筒呈圆筒状,筒内通过上下两个轴承和卡簧连接在辊筒轴上。两个过线辊筒呈左右对称的固定在托架的连接条和连接座上,两个过线辊筒之间的夹角为70度。由于设有两个过线辊筒,因此可以有效防止电缆从过线辊筒的左右两侧滑落。
所述的夹持架呈横向U字形状,其下部设有螺孔,在螺孔内连接有用来调节夹持架卡口宽度的螺栓,夹持架上部中心处设有夹持架轴承座。所述的托架呈U字形状,托架的上部设有向内的连接条,中部设有连接座,下部设有托架转轴,所述的夹持架轴承座通过轴承和卡簧连接在托架下部的托架转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导轨工具通过夹持架固定到所要敷设的电缆沟的支架上,固定好后将所要敷设的电缆放置于过线辊筒上,每根电缆对应一个过线辊筒,从而利用通过电缆一端受力使过线辊筒自行转动的方法,达到轻松地展放电缆的目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在敷设时,电缆外护套被电缆沟锐物所划伤的风险。由于在托架上设有两个过线辊筒,因此可以有效防止电缆从过线辊筒的左右两侧滑落。托架和夹持架通过托架转轴和夹持架轴承座内的轴承,可以起到灵活控制电缆方向的作用,能减少敷设电缆时,因方向改变而所投入的时间和人力,螺栓可以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灵活方便的调节夹持架的卡口宽度,将其稳固的固定于电缆支架上。本实用新型能减轻电缆敷设难度,提高电缆敷设时效,节省人工及减轻劳动力。可有效控制电缆敷设过程中电缆支架对电缆的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大理供电局,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大理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526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