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二次事故警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9912.7 | 申请日: | 201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58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树祥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03 | 代理人: | 张宇锋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二次 事故 警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二次事故警示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机动车辆的快速增加以及驾驶员的大众化普及,一次交通事故出现的数量随之增加;而在雨、雪、雾霾、冰面等环境下,二次交通事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且二次交通事故造成的伤害往往更加严重。
为降低一次事故带来的伤害,汽车上配备了主动制动或增加安全气囊等被动安全技术;为降低二次事故带来的伤害,汽车上配备了汽车危险警示灯、需要人为主动放置的三角架警示牌和防撞预警系统。
现在的车辆均配置了危险警示灯(双闪),当车辆在道路行驶中出现故障或发生事故时,应及时打开双闪,提示后车;但问题是,危险警示灯需要司乘人员干涉,而当车辆发生事故时,大多司乘人员并无意识或已无能力开启双闪;此外,在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或车辆处在不安全行驶状态中,很多司机习惯开启危险警示灯提醒后车,但当前方车辆需要并线或转弯时,因危险警示灯与转向灯属于同一个灯,故相当于开启危险警示灯时转向灯处于“失效”状态。
三角架需要人员放置到故障车辆150米外的位置;其因无电源而无光源、无声音,警示效果有限,尤其是在恶劣天气、转弯路段、隧道出入口。出现故障时,车辆司乘人员可能有机会、有意识放置三角警示牌;而当车辆突然遭遇事故时,车辆司乘人员遭受突然状况甚至受到严重伤害,很多时无机会也无意识去放置三角警示牌。遇到雨雪雾霾等能见度低易发二次事故的恶劣天气时,三角架更易失效。
防撞预警系统用于警示后车安全距离,甚至可自动介入采取刹车措施,目前只有高档及新车才逐步开始装备,但大部分车辆(货车、中低档车、老款车仍无此配置),车辆自身发生故障或事故时,仍无法对后车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效果显著的车辆二次事故警示系统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克服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二次事故警示系统,其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辆二次事故警示系统,所述警示系统包括控制单元、若干个碰撞传感器、声光报警器和供电单元;其中,若干个所述碰撞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并将检测的碰撞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单元,碰撞传感器沿车辆的外围周向设置;所述声光报警器与控制单元连接,当碰撞传感器检测到车辆发生碰撞时,控制单元控制声光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信息;所述供电单元用于为所述警示系统提供工作所需的能量。
进一步,所述碰撞传感器分别安装在车辆的前后保险杠上。
进一步,所述声光报警器安装在车辆的顶部。
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为单片机或行车电脑。
进一步,所述供电单元为太阳能供电装置、锂离子蓄电池或车内供电系统;所述太阳能供电装置的太阳能板设置在车顶。
进一步,所述单片机安装在驾驶室内的控制电路板上。
进一步,所述警示系统包括四个碰撞传感器,分别为右前碰撞传感器、左前碰撞传感器、右后碰撞传感器和左后碰撞传感器;所述右前碰撞传感器、左前碰撞传感器、右后碰撞传感器和左后碰撞传感器分别安装在车辆前后保险杠的左右两端。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警示系统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信息,可有效降低二次事故的发生频率。此外,其具有如下特点:
安全性高:双向保护,任一方向发生碰撞,均可发出报警信息;
无死角:因本申请同时具有声音报警和灯光报警功能,因此,在弯道、隧道等场景均能起到警示作用;
穿透力强:在雨雪或雾霾天气依然可以传递报警信息;
自动化程度高:一旦发生碰撞,报警系统自动启动;
覆盖范围广:适用于各类车型;
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说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提供这些实施例,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全面和完整,并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树祥,未经王树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99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