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乳腺癌术后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43609.6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938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唐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艳辉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流管 胸骨 三通管 注射管 本实用新型 前端头部 乳腺癌术 引流装置 负压吸引装置 医疗器械领域 二次感染 连接固定 两端连通 前端侧壁 引流通道 中空软管 注射通道 消炎 后端部 引流孔 封闭 侧壁 冲洗 堵头 内置 裸露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乳腺癌术后引流装置,包括三通管、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的后端部分别与三通管的两个端口相连通,三通管的另一端口连接固定负压吸引装置,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的前端头部封闭,前端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引流孔;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均内置有注射管,注射管为两端连通的中空软管,注射管一端开设于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的前端头部封闭面上,另一端经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的中端侧壁裸露于外且端口上设有堵头。本实用新型在原有引流管的基础上增加注射通道,并且与引流通道互不影响,在起到冲洗和消炎的作用时,有效避免二次感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乳腺癌术后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乳腺癌手术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894年美国外科专家William Halsted创立了乳腺癌根治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又问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乳手术快速发展。在不同年代,外科治疗乳腺癌的不同术式,主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理解程度和各种治疗的进展情况。
乳腺癌的改良根治术包括两种术式:一种是保留胸大肌的佩蒂手术;另一种是保留胸大肌及胸小肌的auchincloss手术。其理论基础是:对Halsted的“淋巴穿透”理论的否定,从而为胸大肌未受侵害的患者保留胸肌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方法同样能清除腋窝和胸肌处的淋巴结。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表明:乳腺癌即使在早期或亚临床阶段,也可经过血道转移而发生全身转移,并不一定经过淋巴转移;手术切除未受影响的淋巴结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反而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研究证明:在乳腺癌I、II期患者中,行乳腺癌根治术者与行改良根治术者相比,其术后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并没有显著差异;保留了胸肌,部分保留了上肢的功能;综合治疗的应用,扩大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范围;诊断技术的提高,使乳腺癌晚期患者明显减少。目前,改良根治术主要用于临床I、II期的患者,尤其病灶位于乳房的外侧。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创伤大,恢复慢,伤口皮下积液很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普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与胸廓间形成医源性腔隙,淋巴管瘘、创面渗血等都可导致皮瓣下积液。如果术后引流不畅,腔隙不能尽快缩小,会使积液停留时间延长,皮瓣长期处于游离状态,不能及时与胸廓建立血运联系,成为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术后的局部引流有多种方式,术后通常采用硅胶管或橡胶管负压引流,适度胸带加压包扎,对皮下积液及时局部引流。现有的引流管仅起到引流渗血、渗液的作用,不能对患部进行有效的冲洗和消炎,冲洗时需要经引流管冲洗,这样容易二次感染,给患者带来痛苦。
专利CN201220096779.8公开了一种乳腺脓肿双腔冲洗引流装置,其由金属套管、引流管、负压球、冲洗管和管塞组成,引流管和冲洗管均穿装于金属套管中,引流管的末端与负压球可脱卸连接,冲洗管末端与管塞可脱卸连接,引流管和冲洗管均为橡胶软管;金属套管的前端开口为斜口;引流管在靠近其前端处开设有引流孔。该装置虽然实现了冲洗,但是与引流管合并装在金属套管内插入,因此金属套管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就需要较大的切口,容易引起感染且不利于恢复,缺乏实际的临床应用性。
专利CN201320762949.6公开了一种乳腺外科用伤口引流固定装置,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前端设有多个引流孔,所述引流管的中空腔体内设有隔膜,所述隔膜将所述引流管分隔为清洗腔和引流腔,所述清洗腔和引流腔的末端分别设有引流袋接头和清洗器接头,所述引流袋接头连接有引流袋,所述引流袋的下方设有负压吸引器接头,所述引流管的前端腔体内设有中空的支撑环,所述引流管的管壁外侧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的内侧设有加压气囊,所述加压气囊通过导管与充气囊连接。该专利将传统的引流管通道一分为二,解决了上述专利占用空间的问题,但是仍然存在无法避免的问题,由于清洗腔和引流腔共用引流孔作为进出口,不可避免的皮下积液会从引流孔中渗透到清洗腔中,再次冲洗注液的时候容易造成二次感染,给患者带来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艳辉,未经唐艳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36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气消毒机的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胸腔手术积液引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