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浮性鱼巢复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9121.6 | 申请日: | 201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2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袁兴中;邓无畏;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野趣生境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成都野趣生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60 | 分类号: | A01K61/60;A01K31/12;A01G3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9 | 代理人: | 王育信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浮性鱼巢 复合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地生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浮性鱼巢复合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水体一直在不断消失和缩减,水生入侵植物不断蔓延,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加剧,以及过去非法打渔和渔民的掠夺性养殖,都导致鱼类种群不断衰退,鱼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与之相关联的,还有水生生态系统与食物网中的其他生物如水生昆虫、水鸟等,都面临着栖息地破坏和减少的威胁。
一方面,水体面积、水体形态和水质质量之于水生生物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水体面积直接决定了鱼类栖息的种群数量;水体形态决定了鱼类繁衍和庇护的环境所在;而水质之于包含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显而易见,直接决定了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因此,如何为鱼类提供足够的栖息地来满足鱼类的生存、繁衍和庇护,在有限的大环境中创造鱼类栖息的小空间,已经受到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另一方面,鱼类栖息的生境中往往包含其他水生生物,虾蟹类、水生昆虫以及水鸟等,鱼类种群的减少与这些生物的栖息也是相互关联的,完善和恢复天然水生生态系统,就必须要为这些生物也提供相应的生存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浮性鱼巢复合系统。该复合系统是一个既满足鱼类栖息,也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同时更具有观赏和科普价值的多功能有机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浮性鱼巢复合系统,包括均由长度相同的竹子捆绑成竹排结构、且叠加设置的第一基础层和第二基础层;所述第一基础层下方用尼龙绳固定有多根两头打通的空心竹竿,第一基础层与第二基础层之间固定有树枝层,第二基础层上方设有植物层;所述树枝层包括多组由树枝或树干捆成的枯树组,且所有枯树组均通过尼龙绳均匀的固定在第一基础层和第二基础层之间;所述植物层包括多组种植在第二基础层上的种植植物组,以及多组均匀铺设在相邻种植植物组之间的植物铺设组;所述第二基础层中各竹子的竹节间穿凿了种植槽,所述种植植物组即种植在该种植槽中;所述植物铺设组由茅草或细竹捆扎而成,并由尼龙绳固定在第二基础层上。
具体的说,所述第一基础层和第二基础层均是由长度相同的竹子经尼龙绳捆绑而成的竹排结构。
具体的说,所述耐旱耐阴的草本植物为天门冬、常春藤、杜鹃、麦冬、吉祥草、络石中的一种或多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结合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及水生生物学等跨学科技术而设计制造的复合系统,所有材料均以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为原料,通过编织、捆扎、组合、穿凿、种植等方式,以多层浮性竹结构为框架,浮动框架内部不同层次中间铺设有多组由树枝、具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竹叶、棕榈等捆扎制成的天然基质,并在顶部竹节间穿凿种植槽,种植具有生境栖息功能和景观观赏功能或经济价值的植物,最终形成一个既满足鱼类栖息,也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同时更具有观赏和科普价值的多功能有机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第一基础层,2-第二基础层,3-空心竹竿,4-树枝层,5-植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兼具水质净化和为鱼类、鸟类、两栖类、水生昆虫、水生微生物等提供栖息地的多功能浮性鱼巢复合系统。
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浮性鱼巢复合系统,包括叠加在一起的第一基础层1和第二基础层2,所述第一基础层1和第二基础层2均是竹排结构,且该竹排结构均是由长度相同的竹子经尼龙绳捆绑而成;所述第一基础层1与第二基础层2中的竹子均为横向排列。
所述第一基础层1与第二基础层2之间还可纵向设置多根竹子,以使该第一基础层1与第二基础层可通过该多根竹子固定为一体,并且形成一个空腔,在该空腔内铺设有树枝层4,所述树枝层4包括多组由树枝或树干等天然材料捆成的枯树组,且所有枯树组均通过尼龙绳均匀的固定在该空腔中。树枝层主要是为小型鱼虾聚集提供场地。
所述第一基础层1下方用尼龙绳固定有多根纵向排列、且两头打通的空心竹竿3,便于鲈鳗、泥鳅等聚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野趣生境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成都野趣生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野趣生境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成都野趣生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91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处理公众陆地移动网络选择的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基站和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