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曝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31671.3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58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杨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欣 |
主分类号: | C02F7/00 | 分类号: | C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730050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曝气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的用量也越来越高,污水的产生量也越来越高。因此,污水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曝气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曝气处理能够将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氧化和分解,使水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提高处理效果。
但是,现有的曝气处理方式都需要额外的能量,如倒伞曝气机曝气、自吸泵曝气等。节约能源是现代社会的共识,采用其他能源对污水进行处理是不合理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需要额外能源的污水曝气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污水曝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集水坝,所述集水坝内设置有一开口的锥顶朝下的锥形空腔;所述集水坝的侧壁上部设置有一与锥形空腔连通的进水口,所述集水坝的底部设置有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锥形空腔底部连通;
所述锥形空腔内设置有若干立柱,所述立柱的顶部高于所述锥形空腔的顶部;
所述锥形空腔的出水口连通有一弯曲管道,所述弯曲管道的出水口朝向下游河道设置,所述弯曲管道的出水口斜向上30°~60°。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管道的出水口设置有一锥形管;所述锥形管的大径端与弯曲管道的出水口通过一环形板连通,所述环形板上设置有进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坝的下游河道设置有一阶梯坝,所述阶梯坝包括若干级朝向上游的阶梯,所述阶梯坝的底部设置过水口;所述阶梯坝的上部设置在所述弯曲管道出水口的水流落点。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管道出水口喷出的水流轨迹上设置有一分散网;所述分散网所在平面与各所述阶梯的棱所确定的平面平行;
其中,所述分散网包括若干纵向设置的刚性棒和若干横向设置的刚性棒,所述纵向设置的刚性棱与各所述阶梯的棱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阶梯坝的每一级阶梯面上都设置有一集水槽。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空腔的内壁上设置有螺旋凹槽。
本实用新型污水曝气装置采用锥形空腔进行蓄水,当水从锥形空腔向下流动时,会自然的行程旋涡,并且,在空腔内设置立柱,当水在锥形空腔内行程旋涡后,与立柱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立柱能够对水进行搅拌,其作用与倒伞式曝气机类似;另外,当水从出水口喷出后,在空气中形成射流,与空气充分接触,能够提高水中的含氧量。本实用新型中的旋涡的形成是依靠水向下流动时自发形成,射流的形成使依靠水的自重产生的压力形成,不需要借助外部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污水曝气装置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污水曝气装置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污水曝气装置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曝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集水坝1,所述集水坝1内设置有一开口的锥顶朝下的锥形空腔3;所述集水坝1的 侧壁上部设置有一与锥形空腔3连通的进水口,所述集水坝1的底部设置有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锥形空腔3底部连通;
所述锥形空腔3内设置有若干立柱4,所述立柱4的顶部高于所述锥形空腔3的顶部;
所述锥形空腔3的出水口连通有一弯曲管道2,所述弯曲管道2的出水口朝向下游河道设置,所述弯曲管道2的出水口斜向上30°~60°。
众所周知,当水从一个锥形容器的底部漏出时会产生旋涡,本实施例利用这一现象,采用锥形空腔3进行蓄水,当水从锥形空腔3向下流动时,会自然的行程旋涡,并且,在空腔内设置立柱4,当水在锥形空腔3内行程旋涡后,与立柱4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立柱4能够对水进行搅拌,其作用与倒伞式曝气机类似;
另外,当水从一个容器底部流出时,如果出水口向上,水就会向上喷出,这是由于容器内水的压力会使水流出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本实施例利用这一原理,使水从出水口喷出后,在空气中形成射流,与空气充分接触,能够提高水中的含氧量。
本实施例中的旋涡的形成是依靠水向下流动时自发形成,射流的形成使依靠水的自重产生的压力形成,不需要借助外部能源。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弯曲管道2的出水口设置有一锥形管5;所述锥形管5的大径端与弯曲管道2的出水口通过一环形板6连通,所述环形板6上设置有进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欣,未经杨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316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移动终端
- 下一篇:曝气机桨叶互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