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硅藻防控对虾病害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98050.7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4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车轩;朱林;刘晃;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C12M1/34;C12M1/36;C12M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硅藻培养 硅藻 对虾养殖池 对虾病害 设施化养殖 控制仪表 排气管路 排液口 伸入 藻液 绿藻 二氧化碳钢瓶 电磁阀连接 比例添加 并排设置 对虾养殖 固定设置 硅藻养殖 优势藻种 排放水 外源性 蓝藻 侧旁 微藻 虾池 藻相 成活率 连通 养殖 死亡 转化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硅藻防控对虾病害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包括并排设置的一组对虾养殖池,每个对虾养殖池侧旁固定设置一组硅藻培养系统;所述硅藻培养系统包括开放式的硅藻培养桶、二氧化碳钢瓶的排气管路伸入硅藻培养桶内,pH值传感器伸入硅藻培养桶内,并与控制仪表连接,控制仪表还与所述排气管路上的电磁阀连接;所述硅藻养殖桶底部设有藻液排液口,藻液排液口通过管路与对虾养殖池连通。本发明将开放式硅藻培养系统的排放水作为外源性微藻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对虾养殖池中,能够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硅藻为虾池的优势藻种,可以有效防止硅藻向绿藻、蓝藻的转化或死亡,并维持藻相稳定,进而防控对虾病害,提高对虾养殖成活率及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硅藻防控对虾病害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及方法,属于对虾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浮游植物统称微藻,微藻在对虾养殖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具有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和稳定养殖环境的功能。藻类和细菌间存在着拮抗关系,藻类能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类物质,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周围释放许多代谢物质并由此形成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藻际细菌群落。硅藻是对虾养殖系统微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对虾苗种的天然活饵料,以硅藻为优势种群的微藻群落不仅能吸收水体氮磷等有害物质,还可以抑制弧菌生长,维持对虾健康发育。
以硅藻为优势种的水体可以有效防控对虾病害已形成产业共识,然而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硅藻为优势种非常困难。
现有的微藻培养方式主要有密封式和开放式两种,密封式微藻培养指采用不同形式结构的密封式光生物反应器,通常要求进行严格消毒,要求环境条件稳定,大规模培养成本很高。开放式微藻培养是指采用开放形式结构的容器进行微藻培养,其培养水体不需经过严格消毒,其投资低廉,对环境要求较低,适用于大规模培养。但由于开放式微藻培养环境比较容易受到杂菌影响,微藻养殖工艺较为复杂,采用不合理的养殖工艺,会导致养殖失败或目标藻转化为其它种类微藻。
虽然采用密封式养殖的藻类的工厂化培育是成熟的现有技术,工厂化封闭养殖能够确保藻类品种的高纯度,但是,这种藻类培育的成本很高,难以将其应用在对虾养殖上。
在对虾养殖早期,硅藻由于具备营养竞争优势能够迅速成为优势种,但随着养殖过程的进行,优势种逐渐由硅藻向绿藻、蓝藻转化,其中一些微藻能分泌毒素,如赤潮类的甲藻种类、蓝藻类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颤藻属种类等,且这些微藻一般缺乏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或体积大、营养价值低,难以消化易引起对虾肠胃疾病,在高密度对虾养殖环境中可能会给对虾的健康生长带来危害。
因此,如何在整个对虾养殖过程中保持硅藻的优势地位,使得硅藻养殖能够应用到对虾养殖上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尚缺乏有效可行的相关藻相控制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硅藻防控对虾病害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及方法,确保在整个养殖对虾过程中保持硅藻的优势地位,有效防控对虾病害的同时确保成本上可控。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硅藻防控对虾病害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包括并排设置的一组对虾养殖池2,每个对虾养殖池2侧旁固定设置一组硅藻培养系统;所述硅藻培养系统包括开放式的硅藻培养桶1、二氧化碳钢瓶6的排气管路伸入硅藻培养桶1内,pH值传感器8伸入硅藻培养桶1内,并与控制仪表9连接,控制仪表9还与所述排气管路上的电磁阀7连接;所述硅藻养殖桶1底部设有藻液排液口,藻液排液口通过管路与对虾养殖池2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曝气系统,所述曝气系统包括风机4,所述风机4通过曝气总管3和连通各个养殖池的曝气支管,各养殖池各自设有排污管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80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鱼缸
- 下一篇:一种便于拆卸的养殖吸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