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弧形闸门的平衡吊具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97473.7 | 申请日: | 2017-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9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吕书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庐天元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B66C13/06;B66C1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50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弧形 闸门 平衡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用于弧形闸门的平衡吊具,包括连接件和钢索,连接件的下端与弧形闸门的起吊孔在竖直方向上连接;所述钢索的两端弯曲成两个闭环结构,钢索的中部弯曲挂设在弧形闸门的起重设备上;所述的两个闭环结构水平套设在连接件的上端。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可以事先连接好钢索和连接件,现场只要将连接件与弧形闸门的起吊孔连接即可,更加方便;连接件的设计,使得起吊孔只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拉力的大小与弧形闸门的重力相同,起吊孔不易受损,避免事故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弧形闸门的平衡吊具。
背景技术
弧形闸门一般用于水电站的开闸放水,传统的弧形闸门的起吊中,一般直接通过钢索与弧形闸门连接进行起吊。由于弧形闸门面积较大,一般在闸门上设有两个起吊孔与钢索连接以保持起吊时的平衡。钢索的一端与起吊孔连接,另一端与起重设备连接。一般两根钢索是连接到同一个起重设备上,这样钢索就是倾斜的,钢索对起吊孔的力不是竖直向上的拉力,起吊孔受到倾斜向上的力远大于闸门本身的重力,而且受力不集中,容易造成磨损,甚至受力过大而断裂,造成事故。而且钢索与起吊孔直接接触对钢索也容易磨损,同时不能保证闸门吊起的平衡性。
另一方面,由于闸门的重量很大,因此对钢索的质量要求也很高,一般需要通过8股细的钢丝绳拧成一股粗的钢索,才能符合起吊要求。这样,钢索的重量就很大,现场很难将钢索套入闸门的起吊孔中。
因此需要通过一种平衡吊具对弧形闸门进行起吊,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一种用于弧形闸门的平衡吊具。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连接件和钢索,连接件的下端与弧形闸门的起吊孔在竖直方向上连接;所述钢索的两端弯曲成两个闭环结构,钢索的中部弯曲挂设在弧形闸门的起重设备上;所述的两个闭环结构水平套设在连接件的上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弧形闸门与钢索不直接连接,钢索套设在连接件上,不易磨损,弧形闸门与连接件连接,也不易磨损。
将钢索弯折成两股,中间部位与起重设备连接,两端与连接件套设,可以提高平衡性能;两个闭环结构水平设置,可以将钢索的斜向拉力作用在连接件上两个水平部位,拉力进行分担,平均受力更小,能承担更大的力;连接件的下端与弧形闸门的起吊孔在竖直方向上连接,使得起吊孔只受到竖直向上的力,力的大小相当于闸门本身的重力,起吊孔承受的力相比于现有技术更小,而且没有斜向的拉力,不易受损,平衡性能更好。
安装时,先将平衡吊具组装好,现场只需将连接件与起吊孔固定即可,安装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互相连接的支撑座和连接环组,所述的支撑座包括座体以及支撑杆组件;
所述的座体包括由两块挡板、两块连接板组成的长方体框,以及分别固定在两块挡板相同一侧的两块固定板;所述的两块挡板上开设有互相对称的两对通孔,所述的两块固定板上开设有互相对称的一对通孔,所述的三对通孔上均安装有支撑杆组件;
所述的支撑杆组件包括固定柱以及设置在固定柱两端的固定盘,固定柱的两端分别穿过互相对称的一对通孔,并通过固定盘固定在座体上;
所述的连接环组包括两个互相固定的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的第一固定环套设在位于两块固定板之间的固定柱上,第二固定环与弧形闸门上的起吊孔连接;
所述位于两块挡板之间的两根固定柱分别与钢索的两个闭环结构连接。
上述方案中,钢索套设在其中两个支撑杆组件的圆柱形固定柱上,不易磨损,同时两个支撑杆组件与钢索套设可以提高平衡性能;弧形闸门通过连接组件套设在另一个支撑杆组件的固定柱上,不易磨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庐天元机电有限公司,未经桐庐天元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74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烘干机用的烘干架
- 下一篇:一种滤池的稳压消能和漏料诊断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