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筒体内壁自动抛光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90228.3 | 申请日: | 2017-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6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林太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太霖 |
主分类号: | B24B5/06 | 分类号: | B24B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抛光机构 电动液压缸 自动抛光装置 旋转轴 抛光 横杆 夹持 种筒 底座 体内 正反转电机 从动转轮 抛光过程 抛光效率 全自动化 伸缩装置 一段距离 主动转轮 自动上移 抛光轮 未抛光 支撑台 上端 横板 下端 支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筒体内壁自动抛光装置,包括底座、夹持室和抛光机构,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支撑台,支撑台上方固定连接有电动液压缸,电动液压缸上端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右侧固定连接有圆形横板;所述第一旋转轴下端固定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一旋转轴左侧设置有抛光机构,抛光机构由正反转电机B、主动转轮、从动转轮和抛光轮组成;所述抛光机构下方设置有夹持室。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动液压缸,可实现抛光机构抛光一周后自动上移一段距离,从而对未抛光区域进行抛光,实现了全自动化的抛光过程,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抛光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设备,具体是一种筒体内壁自动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随着数控产业的发展,抛光设备的技术日趋先进,由最早的人工抛光工艺发展至现如今的工业化、产业化、自动化工艺集成,对于抛光设备,现今的组成单元的结构为一台简单的机械臂与抛光工作台及夹具构成,抛光工艺复杂些的,可见一些由前述组成单元构成的多工位抛光机构,即一个需要抛光的产品经过多个抛光工作台,多个单独的机械手独立完成各自的抛光作业。
目前柱形筒内壁抛光较为难处理,大多采用人工手持抛光机进行抛光,费时费力,员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筒体内壁自动抛光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筒体内壁自动抛光装置,包括底座、夹持室和抛光机构,所述底座上方设置有支撑台,支撑台上方固定连接有电动液压缸,电动液压缸上端设置有横杆;所述横杆右侧固定连接有圆形横板,圆形横板上方设置有正反转电机A;所述圆形横板下端固定连接有接近开关,接近开关右侧设置有转动棒;所述第一旋转轴下端固定连接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一旋转轴左侧设置有抛光机构,抛光机构由正反转电机B、主动转轮、从动转轮和抛光轮组成,正反转电机B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旋转轴,第二旋转轴贯穿伸缩装置,下端固定连接有主动转轮;所述主动转轮左侧设置有从动转轮,从动转轮与主动转轮通过皮带转动连接,从动转轮上设置有第三旋转轴;所述第三旋转轴下端固定连接有抛光轮;所述抛光机构下方设置有夹持室,夹持室内设置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上对称设置有夹杆,夹杆上固定连接有夹爪。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正反转A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旋转轴,第一旋转轴贯穿圆形横板伸到圆形横板下端,正反转电机A为减速电机,正反转电机A与时间继电器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棒与第一旋转轴固定连接,接近开关与电动液压缸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旋转轴贯穿伸缩装置,上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与伸缩装置滑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双向螺纹杆右侧贯穿夹持室,且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爪上设置有防磨垫。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双向螺纹杆贯穿夹杆下端,且与夹杆螺纹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持室上端设置有导轨,夹杆与导轨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电动液压缸,可实现抛光机构抛光一周后自动上移一段距离,从而对未抛光区域进行抛光,实现了全自动化的抛光过程,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抛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筒体内壁自动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筒体内壁自动抛光装置中A的放大图。
图3为筒体内壁自动抛光装置中夹持装置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太霖,未经林太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902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